第1745页

徐州曹操和江东孙权、周瑜的军队都在江淮一线,九月的时候,刘表本想乘着南阳大捷的机会东西共进,但曹操、孙权、周瑜各怀心思,都不想损兵折将,正好听说李弘病重危在旦夕,于是三人书告刘表,静待时局变化再做对策。孙权借口冬天到了,粮草运送不便,撤兵了,周瑜也回到了柴桑,留下鲁肃领兵坐镇庐江。孙权和周瑜都走了,曹操随即变了个脸,向长安请罪。长安将计就计,行台尚书令傅干以天子名义好言安慰了一番,说朝廷体谅你的难处,只要你让江淮百姓吃饱穿暖,你的功劳就够大了。

刘表恳请曹操三人再度出兵,在江淮方向牵制北疆军。襄阳如果陷落,江淮还能守得住吗?唇寒齿亡,一旦我们丢失了江北郡县,让北疆军兵临长江,社稷必定败亡,此时此刻,大家还是尽释前嫌、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抵御北疆军为好。对这三个人,刘表不抱什么希望,年初李弘率军在北疆平叛,中原一线防守兵力薄弱,正是收复中原的最佳机会,但这三个人为了保存实力,踌躇不前,结果错失良机。现在李弘已经平定了西北两疆,其主力大军已经全部南下,这时候再指望曹操等人出兵北上攻击根本不可能,刘表为此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益州刘备身上。

年初刘磐、刘备准备攻击陇南,但因为刘磐重伤而死,军心大乱,大军不得不撤了回来,而刘备则乘机南下成都,占据了巴蜀,让刘表霸占益州的美梦再度破灭。刘表很生气,一度想让长子刘琦率军西进巴蜀,但因为南阳战况激烈,他不得不忍气吞声,和刘备假意周旋。南阳大捷后,他在蔡瑁、邓义等人的劝说下,准备出兵入蜀,但蒯良、刘先、马良等人极力劝阻,认为长安在李弘死后必定大乱,正是襄阳出兵北伐的最好机会,万万不可自乱阵脚,贻误战机。刘备也派人到襄阳曲意奉承,表示愿意请刘琦出任益州刺史。刘表正在考虑是不是让刘琦率军进蜀的时候,汉军再度杀进了南阳,迫使刘表不得不放弃益州,转而求助于刘备。

刘表奏请天子,改封刘备为蜀王,并请刘备即刻出兵相救。

※※※

十一月下,长安。

光禄勋张郃带回了天子圣旨,考虑到大将军病危,大司马徐荣又远赴西疆,特拜太傅刘和参隶尚书事,和骠骑大将军赵云一起共理国事。

这道圣旨给了长安一个信息,天子有意加强皇权,打击相权,压制丞相大人的权势。

太傅刘和是宗室大臣,他再次参隶尚书事,很明显就是巩固皇权。丞相是三公之首,执掌相权,按道理李玮是最有资格参隶尚书事辅佐天子的大臣,但天子视若不见,把他丢到一边了。

圣旨宣布之后,太傅府顿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朝中大臣和长安的商贾富豪们纷纷拜会刘和,相反,丞相府却冷清了很多。此时正值“上计”之期,李玮和丞相府从事掾属们日夜忙于审核“上计薄”,问询各地州郡的上计吏,对此事好象并不在意。

仅仅过了二天,从行台又传来一份圣旨。

大将军的病情稳定了,正在好转,天子为此驳回了大司马徐荣前段时间的奏请,决定依旧保留大将军的官职,李弘还是大将军、参隶尚书事。

这个消息让长安的局势变得十分微妙。

天子下这道圣旨并没有什么不对,大将军的病情好转了,脱离了危险,当然没有必要把“大将军”做为一种无上荣誉永久授给李弘,但天子为什么先前对此事一直不表态?他既然让赵云以骠骑大将军领大将军事,参隶尚书事,为什么不同时宣布取消“大将军”这个官职?天子在担心什么?是不是担心李弘的病一旦好了,从此把持权柄?他现在给长安这道圣旨,是想给长安一种什么暗示?

一天之后,行台再传圣旨,长公主殿下担心长安的安全,特意建议天子重新起用杨凤。天子随即免去了颜良的卫尉卿一职,改拜杨凤为卫尉卿。

长安马上明白了天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