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页

董卓挥挥手,无奈地说道:“以德治天下?我倒是想以德治国,可我总要先保住自己的命吧?我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障,我还治什么国?义真兄,我是真心求教,你就不要拿这种话来敷衍我了。现在的形势你都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早回长安,你大概也能猜出几分。我已经走到绝境了,再无退路了。你以为我真的愿意回到长安?我真的愿意接受豹子的制衡之策?我堂堂大汉国的相国,握天下权柄,掌十万雄兵,竟然受制于一个武夫,被一帮叛逆任意凌辱,眼看着社稷倾覆却无力挽救,我这也算是辅弼重臣?我当真无力回天了?”

皇甫嵩专注地望着他,连连摇头,“我不是敷衍你,如今真的只有这个办法了。”

皇甫嵩接着把三方制衡的后果详细说了一遍。北疆左右逢源,一家独大,实力越来越厉害。关中被困,受制于人,越来越穷苦。州郡失去制约,权势膨胀,联盟势必要解散。最后的结果是皇权没落,关中崩裂,州郡互相征伐,而北疆也将因此失去对制衡的控制,陷入生存绝境。豹子所建议的这种外部制衡虽然可解一时之战乱,但它的确是一个亡国之计,所带来的将是无穷灾难。

皇甫嵩提出了自己的内部制衡之策。这个建议他在给李弘的信里曾经仔细说过,但李弘没有听他的,反而反其道而行之,走上了根本相反的一条路。内部制衡是董卓、李弘和士人在朝堂上的三方权力制衡,也就是说,董卓要做出巨大的让步。皇甫嵩说,周公、伊尹、霍光之所以能够成功辅佐幼帝治理天下,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的威望和权势,而是因为他们都是天下最厉害的权术大家,他们知道何时应该制衡权势,何时应该独揽大权,何时应该适度放权。治国和打仗有时候很相似,都要根据不同形势迅速制定出以最小代价换回最大胜利的决胜之策,而今天的决胜之策就是内部制衡。

※※※

董卓沉思良久。皇甫嵩这个办法是有道理,如果今日朝堂上的相国大人是皇甫嵩,那么这个办法的确能挽救目前的危局,可惜,今天的相国大人是董卓,没有人相信他,包括皇甫嵩自己。那皇甫嵩提出这个建议干什么?董卓笑着问道:“义真兄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联合袁绍袁术,打击挚肘李弘。”

皇甫嵩解释道,相国大人退出洛阳,看上去暂时摆脱了危机,掌控了主动,但其实是把自己送进了绝境,把主动让给了北疆。北疆一旦解决了灾民、屯田和戍边问题,实力大增,他想干什么都可以,无论是打长安还是占洛阳,都是举手之劳,所以当前最迫切问题是制约北疆。

大人把朱俊留在洛阳干什么?当真是因为朱俊的子弟都在北疆,可以取得李弘的信任?大人显然另有目的。大人一定知道朱俊根本不赞成北疆的做法,他会想尽一切办法破坏制衡,而大人正是想利用朱俊破坏制衡,从而有效牵制北疆。另外,大人还想利用朱俊的这种做法激怒李弘,挑起北疆内部的争斗,迫使李弘和李玮、朱穆等人反目成仇,大幅削弱北疆的实力。李弘没有了李玮,也就等于断了一只胳膊,成了三条腿的跛脚豹子了。不过,大人的这个计策只能应急,不能彻底解决危机。

要想彻底解决危机,大人必须要联合袁绍袁术,怂恿他们攻占洛阳。外部制衡的关键就是洛阳,谁都不能进洛阳,谁进洛阳,制衡就要被打破,所以李弘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洛阳。只要双方在洛阳打起来,李弘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北疆的兵力和粮饷损耗也会越来越大,北疆将变得步履维艰,岌岌可危,而李弘将因此陷进洛阳那个泥潭无法自拔。尤其重要的是,洛阳战事一起,大人就把当前的危机悄悄转嫁给了李弘,大人可以迅速掌控主动了。

大人和袁绍袁术联手,肯定要做出很大让步,但这种让步是值得的。大人可以因此得到各地州郡的粮食和物资,可以迅速恢复朝廷因为远征大漠而遭受到的巨大损害。朝廷有实力了,天子有威势了,那时,无论是北疆还是各地州郡,迫于大汉天威,只能低头认罪。如此一来,内部制衡就可以迅速实现,而社稷也能因为大人的天纵之才得以迅速稳定下来。

董卓对皇甫嵩所描叙的美好前景没有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和袁绍、袁术握手言和。

正如皇甫嵩所言,董卓为了牵制和打击豹子,他在离开洛阳前下令杀了袁隗一家,想以此来激怒袁绍袁术向洛阳发起猛攻。同时,他为了给双方创造攻击的机会,又故意留下了朱俊。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种办法竟然是转嫁危机,控制主动,把外部制衡转化为内部制衡的先决条件。他有点洋洋得意了。对皇甫嵩也更加佩服,只是他对联合袁绍袁术没有信心,对割让权柄的事更是一百个不愿意。洛阳之祸历历在目,如果自己不是及时独揽了大权,恐怕现在早就象何进一样给埋在北邙山下的乱坟岗里了。朝堂之上的确需要权势制衡,但那是大臣之间的制衡,而不是大臣联合起来和自己对着干的制衡。

皇甫嵩先劝说自己以德治国,然后又抛出这个建议,无非就是想削弱自己的权势,打击豹子的势力,扶植袁绍袁术等士人,然后等将来天子长大了,主政了,时机成熟了,再把自己和豹子当作逆臣贼子给杀了。

董卓暗暗地骂了几句,脸上堆出景仰之色,连声夸奖,然后问道:“义真兄,此时,袁绍和袁术会愿意向天子请罪?我看很难啊。”

皇甫嵩拱手说道:“只要大人忠心为国,这事就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