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页

“大军迅速到达朝天原有两个好处,一是完全切断了西部鲜卑和中、东两个鲜卑部的联系,朝天原上的鲜卑大军无法从中、东两个鲜卑部得到食物和其他物资,他们只能靠西部鲜卑诸部给他们供应食物和物资,但仅靠一个西部鲜卑根本没有能力给数万铁骑提供这么多的军需。其次,我们可以把弹汗山和北部鲜卑的族众、牲畜以及他们所丢弃的其他财产尽数掳掠,这些战利品可是保证我们大军可以继续远征的关键。”

“十二年前,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护匈奴中郎将臧旻和护乌丸校尉夏育三位大人率军出征,檀石槐为避其锋锐,带领数十万族众整体北迁,结果鲜卑人一直都有充足的食物和物资,而我们的大军随着远征路途的延伸,粮草辎重却成了致命的要害,最后在落日原大败。这场大败给我们后人一个什么教训?那就是要把鲜卑人的优势变成我们的优势,把我们的劣势转化为鲜卑人的劣势。”李弘指指面前的新地图,慢慢说道,“所以,我打算在大军完全控制了朝天原、夫羊句山和稽落山之后,暂停进攻,转而集中力量安抚鲜卑族众,在北部鲜卑和弹汗山的疆域上筹建汉北郡。”

※※※

众将纷纷离席聚集到李弘的四周。在这张新地图上,大汉国的疆域已经延伸到了大漠中部,鲜卑人的北部鲜卑和弹汗山被朱砂笔划进了大汉国,非常醒目,而在这块新领土上写着三个古朴的大字:汉北郡。

众将顿时热血沸腾,那种开疆拓土的成就和兴奋让他们人人喜笑颜开。

“大汉国几百年来屡遭大漠胡族的侵扰,屡次派军远征,却至今不能解决胡族入侵的问题,不能解决北疆战祸的问题,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大汉国不能永久占据大漠,不能把大漠并入我们大汉国的疆土。在我们大汉国最辉煌的武皇帝时期,我们大汉铁蹄曾把这片大漠踩在自己的脚下,但最终却退了回去,没有永久占据这块广袤的疆土,为什么?因为我们大汉国没有那么的军队驻守大漠,没有那么多的财力维持几十万边军,而当时强大的匈奴人也总是不甘臣服,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有机会实现先辈们的愿望占据大漠吗?”

“这片大漠养育了匈奴人、羌人、乌丸人和鲜卑人,在一百多年前,北匈奴逐渐没落的时候,这四族胡人都是大漠的主人。”李弘说道,“今天的匈奴人已经没落,今天的鲜卑人已经开始走向了没落,而羌人和乌丸人早就被匈奴人和鲜卑人先后赶出了大漠,他们早就是我们大汉国的臣民。”

“今天,这四族胡人实力巨损,人口剧减,都已经无法和我们强大的大汉国相抗衡,他们只能依附于大汉国。”李弘指指北疆数郡说道,“我打算把东羌人、先零羌人,匈奴人和乌丸人全部迁离边郡,让他们返回大漠定居。大漠上一旦有了四族并存的局面,他们就会互相制衡,谁都休想在大汉国的看护下强大起来。”

“跟随我征战数年的胡族铁骑随着大汉国战乱的平息,他们的去留和赏赐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李弘说道,“这次大战后,部落王可以封给他们,战利品可以分给他们,土地也可以分给他们,这样,他们要土地要土地,要族众有族众,要财富有财富,而我们也趁机解决了胡族铁骑的安置问题,同时,他们也是我们大汉国取之不竭的铁骑兵源。只要他们安心带着族人定居于大漠,安心替大汉国戍守边塞,他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汉北郡建立后,北疆现有的边郡将全部成为内郡,朝廷无需再派大军驻防,这样,我们目前手上的数万边军就可以全部驻防于汉北郡,而且,数年之后,这些边军就可以全部转为铁骑。假如我们有十万铁骑,试问,谁能阻挡我们大汉国雄霸大漠?”

“边郡胡人迁离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土地和牧场,我们可以安置更多的灾民在北疆郡县屯田放牧。”李弘叹道,“今年中原多雨,从六月到现在,已经下了两个多月了,如今中原一带还是阴雨绵绵,大水泛滥,所以,这涌入并州的灾民会越来越多。我在晋阳的时候已经对赵大人说了,灾民还是要把他们放进来,要把他们一一安置,安置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运送粮草到云中、五原,然后就由边郡的几个太守负责安置他们屯田放牧。”

李弘看看众将,摇头道:“许多灾民不愿意北上边郡,他们宁愿滞留在太原上党一带等待机会再回中原老家。中原富裕,再苦再穷也比塞外好,所以,我只能逼着他们迁移到塞外。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否则太原和上党会给灾民活活吃垮。”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句话,这汉北郡必需要建,而且要立即建。”李弘拍拍地图上的汉北郡说道,“现在,大漠之战的主动权完全操控在我的手上,只要大军打到朝天原,我立即把北部鲜卑和弹汗山的所有牧场全部分给胡族铁骑,把所有的战利品也分给他们,那时,魁头和慕容风要想再夺回北部鲜卑和弹汗山势必登天还难,不要说我不答应,胡族铁骑更不答应。”

“尤其重要的是,我有了这数万名誓死效忠的胡族铁骑和上千万头牲畜,即使朝廷现在断绝了我的粮草,我也不会打输这场大漠之战,因为,魁头和慕容风已经没有机会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李弘手指狼居胥山和落日原说道,“我要是死守在朝天原、夫羊句山和稽落山一线,今年冬天,魁头和慕容风的铁骑就要饿死一半。”

※※※

众将从最初的兴奋中逐渐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