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页

大臣们认为,李弘既然决定了远征大漠,就不会真的率军打到洛阳来,此事这么拖着,最后肯定不了了之。李弘没有达到要求,就不会急于退兵,而李弘的持续威胁将逼迫天子和太后把奸阉赶出朝堂。只要奸阉失去了权柄,他们就等死吧。但大臣们非常担心的是,奸阉一旦被逼离了朝堂,何进就会趁机入朝主政,而外戚之祸将由此开始。李弘的突然南下打乱了袁隗等人事先定好的诛杀奸阉和外戚之策,他们只好再行定计。

袁隗、丁宫、刘弘和卢植四人奉太后懿旨到长秋宫议事,结果遭到了赵忠、张让等人愤怒的辱骂,他们恳求太后答应李弘的所有条件,但袁隗等人不同意。袁隗说,车骑大将军已经说了他南下要干什么,你们辞官回家不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天子和太后受辱?不行。

太后看他们争得不可开交,于是就说了个折衷的办法,从先帝的万金堂里再拨给李弘五十亿钱用于北疆屯田和边军戍边。袁隗急忙阻止,说车骑大将军马上就要远征大漠,十几万大军出塞作战,至少需要耗费六十亿钱的军资,所以这钱不能拨,再拔,万金堂就快见底了。

赵忠和张让等中官听说李弘马上就要远征大漠,心中顿时大定。这个时候,无论如何都要让李弘满意,不能把他逼急了,否则他一怒之下不去远征大漠了,那就更麻烦了。

吵到最后,袁隗也只有妥协,再不妥协,赵忠要把他当堂把他打死了。

※※※

京畿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董卓的大军全部退到了风陵渡口,而李弘的大军正在北面压过来。

前将军董卓屡次求援不成,愤而上书,恳求天子和太后速速诛杀奸阉,以避免洛阳大乱之祸。

董卓在奏章中说,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奸阉赵忠和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口含天宪,为所欲为。奸阉的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简文书就可以获得千金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了。奸阉们的所作所为让怨气充塞了国家,社稷因此而动乱不绝。臣在西凉奉诏讨伐叛军的时候一度粮饷断绝,将士们又饥又乏,都不愿意随臣继续西进作战,他们要求臣举兵进京杀死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董卓公开响应车骑大将军李弘诛杀奸阉的举动,让朝廷上下目瞪口呆。

大将军何进也好,士族大臣们也好,至今谁都没有公开说要诛杀奸阉铲除奸佞。虽然车骑大将军李弘以此为借口率兵南下威逼天子和朝廷,但在大家心里,李弘其实就是大汉国的叛逆,不过他实力强大,没人敢说而已,但现在前将军董卓突然举兵响应,大汉国两位手握兵权的将军联手威逼天子和朝廷诛杀奸阉,这事情就不一样了,这份量就更不一样了。尤其重要的是,董卓举兵响应李弘,函谷关以前就没有一兵一卒了,李弘的大军可以迅速南下渡过黄河,直扑洛阳城。

赵忠等人愤怒不己,大骂董卓两面三刀、卑鄙无耻,恳求太后立即下旨罢免董卓,但何太后哪敢听从。董卓手上本来就有两万西凉兵,此时他公开响应李弘,说明他得到了李弘的支持。此时罢免董卓,不是没事找事,逼着李弘和董卓联手南下吗?

朝中的士族大臣们和大将军何进对董卓的这种做法也很吃惊,一时间他们都没做出反应。董卓这种做法,算不算背叛了他们?

董卓是武人,从他的奏章中就可以看出他嘴里说的心里想的其实都是将士们的利益,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没有背离自己的武人立场,也没有背弃自己的弟兄,他坚决地站在了李弘的一边。董卓是个不折不扣的武人,他和洛阳的三方权势没有任何关系,他不隶属于任何一方,他就是武人。

※※※

大将军何进最先做出反应,他立即上奏太后,说京畿兵力不足,如果李弘渡河打过来,函谷关可能守不住,还是尽早征召援兵为好。如果太后不想征调援兵,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李弘退兵,那就是立即把奸阉赶出皇宫。何太后不答应,她手诏何进说,从古至今,都是由宦官来管理皇宫内的事情,这是本朝祖制,大汉律法所定,怎么能随意废除?现在先帝刚刚去世,皇帝幼小,本宫临朝主政怎不能天天与朝中大臣们相对议事吧?这成何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