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里正就作为总管,其余的十老分为管帐目的,管人头的,管库房的,管各家生计的,管田地的。具体的你们分一分,拿一个章程出来。然后我要说这生计的,家长里短的事情都要管,谁家生孩子要关照,谁家老人白喜要关注,谁家娶嫁要关照!”

李元兴还没有说完,众人齐齐下拜:“殿下仁厚!”

“起来吧!再说这管田的,最好多两人,或者大伙都操点心。这田里是大伙的生计!”

“殿下仁厚!”又齐齐下拜了。

李元兴想劝,可自己劝也没有用,等众人拜完再次开口说道:“对了,再增加一个管工,那些工匠制作的东西总要有个操个心。先不要拜,接下来我要说的是重点,就是各家的分配方案,田里的收入,一半分了,一半归公!”

众人点了点头,在他们看来,这所有的自然是上过田租之后的部分。

“分的一半按劳力分,壮劳一份三分,普劳一份,次劳七分,半劳自然只有半分了。这个你们去订。然后里正等十老为庄管,一份五分。为我大唐而战,身有军功的,加三分到七分,残的重的,你可以加的更多!”

李元兴一边说着,那边的文书就记录着。

“再说小孩子,六岁入学堂,公中出。六岁以下三分粮,公中出。六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五分粮,公中出。十二岁以上,按劳力去分公中不再出。孕妇加三分,临产到产后四个月不下田,公中再加粮三分。老无力者,公中五分粮,无子无依者,所有公出。”

李元兴说完站了起来:“有什么异议提出来。”

“殿下仁厚!”又是齐齐下拜。

李元兴却沉下脸了:“村老们再加一个管项,谁家壮劳敢出工不也力的,要罚。轻则罚粮,重则用鞭子。”

这一次李元兴是用后世的经验去看唐朝了。

唐朝虽然也有一些懒散的闲汉,但庄户们却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情。

话虽如此,里正这时站出来表达:“殿下仁厚,如果当真有这样的,不用殿下去罚,老头用棍子打断他的腿!”

其余的老汉也纷纷表态:“谁敢出工不出力,打断腿!”

“那犁,各位用心了。”李元兴说完,回身接过已经赐名为秋香的那个年龄十五岁的大侍女手中的蓝色小瓶。里装的是二两龙井茶,这是李元兴带过来给自己喝的,大唐的茶他喝不习惯,但也没有改变大唐人喝茶习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