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页

刘协一时没听明白,沉默了片刻,这才理解了杨彪的意思。孙权明知道张温和顾陆两家的关系非常近,却还是让张温来主持吏治整顿,很可能就是欲取先予。整顿吏治总是要得罪人的,不得罪人就没法做事。张温得罪了人,那些利益受到侵害的人必然要反扑,孙权可以趁势把责任推到张温头上,而一旦要解决张温,那么和张家关系密切的顾家、陆家就难逃一劫,可谓是一石三鸟。

看懂了里面的玄机,刘协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意思,虽然四十年的人生已经看惯了这种尔虞我诈,可是他还是觉得悲哀,为什么要这么处心积虑的生活呢?刘协这两年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并且喜欢上了这种生活,地方小,管的人少,也没有太多的利益可争,大家相安无事,多好啊。

“这么说,这份贡物他要换些什么呢?”刘协忽然觉得有些意兴阑珊,提不起劲来。

贾诩和杨彪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仅仅两年的时间,天子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以前那么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而现在不过过了两年安生的日子,他就开始习惯于这种平淡的生活了,曾几何时的雄心壮志在不知不觉之间消失了。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贾诩也好,杨彪也好,他们都说不清楚,但是作为三公,他们有责任提醒天子潜在的危机——现在的安稳日子不可能长久。天子的安稳有赖于四王的相互制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那么天子的安稳日子也就到头了。当初杨彪伙同孙绍诱使魏吴蜀三家表明要向外征伐,也有这个目的在其中。两年过去了,真正致力于对外征伐的却只有孙绍一个,当初信誓旦旦的三家现在谁也没有动静。

“陛下,越王征服夷洲是真正的开疆拓土,这样的大功如果不赏,只怕会让将士们心冷。”贾诩慢吞吞的说道:“一旦将士们无心对外征伐,只怕……”

“只怕内乱又起。”杨彪摇头叹惜:“孙绍年轻,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如果不对外征伐,大概又会生出是非,依臣看,现在这样挺好。”

刘协心有同感的点了点头,思索片刻道:“那就加封为抚夷大将军?可是,如果他再立功,又如何封赏呢?”

“那就把抚夷两个字去掉。”杨彪抚着胡须,面无表情的说道。

“大将军?”刘协吓了一跳。他对大将军有些心理压力,且不论历史上的大将军大多没有好下场,就他亲眼见过的几个大将军,从何进到袁绍,再到曹操,都是压在他头上的大山,这个孙绍显然也不是什么忠臣君子,让他成了大将军就能好?刘协转念一想,孙绍的越国远在海外,就算是封他做了大将军,他也不可能到洛阳来任职,终究不过是个虚名而已。想到此,刘协点了点头。

“发公报吧,好好嘉奖一下这位越王殿下。”刘协忽然想起新到的《新山海经》,又笑道:“丞相,太尉,越王的大作你们可曾看了?”

杨彪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孙绍那本书也就是儿童读物,此经非彼经,贾诩却微笑着点了点头:“回陛下,臣看了。”

“感觉如何?”刘协笑眯眯的问道:“我那小儿还不认识字呢,可就喜欢看上面的珍禽异兽了。”

“人总是好奇的。”贾诩欠了欠身:“这本书图文并茂,让人大开眼界,真可谓是无奇不有。原本臣以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之书,现在看来,却是臣孤陋寡闻了。”他瞥了一眼杨彪,略作思索:“臣以为,越王发行此书,绝不是著述这么简单。”

“哦?”刘协兴趣大增,就连杨彪都有些好奇起来,把目光投向贾诩。贾诩微微一笑:“臣在钱唐的时候,就听越王说过,他要去验证山海经中的记述,如今他又写出了新山海经,他在干什么?他在向天下人表明,他无意于我大汉现有疆域的土地,不想和孙权争夺地盘,他要凭着自己的实力去开疆拓土,既满足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又敢为天下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天下人,可供用武之地甚多。”

“所以,孙权一再进逼,就显得不知趣了。”杨彪频频点头,忽然笑道:“这小子,惯会搏取同情。”

“亦然亦不然。”贾诩微笑着加了一句:“就算是他挖了坑,那也是孙权自己主动往里跳的,怪不得别人。就如当初的人质事件,如果孙权接受孙绍的好意,收下两千匹战马,放回人质,又何至于现在这样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