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页

庄永并未因这等震撼的消息而动容,只是不动声色地轻吭了一声,面无表情地挥了下手,那名黑衣汉子已是会意地点了下头,身形再一闪,人已消失不见了。

“哈,太好了,太子那厮一倒,殿下也就可以回朝了,某日盼夜盼,终于等到这一日了!”

黑衣汉子一退下,罗通可就再也按捺不住了,兴奋无比地一击掌,不管不顾地便欢呼了起来。

“传令:各处分舵严密监视朝局之变化,没有命令不得擅动,另,即刻给殿下发信,不得有误!”

等了一夜,终于等到了希望的消息,庄永自是同样激动得很,只是他一向喜怒不形于色,并未将振奋之情表露出来,深吸了口气之后,接连下达了两道命令。

“诺!”

罗通早已是憋坏了的,这一得了令,自是不打算再多耽搁,紧赶着应答了一声,一溜烟便已跑得没了人影……

第五百九十三章 高宗的心思

仪凤元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西边战火方才消停,东都里却又闹腾上了,这一闹还当真非同小可——太子反了!高宗震怒不已,下诏废黜李贤太子之位,着三司会审,以定其罪,并急召英王李显,刚改封为翼王的李旭轮两位嫡子返京,此等震撼消息一出,朝堂震动,天下震动,唯独李显却是镇定若常,丝毫不以为意,只因李显早就预见到了这般之结局,自不会有甚惊讶可言,当然了,伤感却是难免有些,只是诸般事宜缠身之下,李显也着实没太多的时间去感慨,尽管圣旨尚未送抵逻些,李显已是开始了善后之部署。

仪凤元年十一月初七,从逻些城陷落起,时间尽管已是过了半个多月,阿素古次仁等原吐蕃诸将为边界问题依旧争持不下,每日里吵嚷个不休,若不是有唐军在旁弹压着,这帮子好战的主儿只怕早已各提大军彼此厮杀了,纵使如此,五名“国主”在红山宫里也是好生厮打了几回,闹得个不可开交,到了末了,还是李显出面,以高压的手段,强行为五国划分了边界,不过么,对于争执较大的牧场,李显却并未明确归属,只是搁置在旁,言及日后再行定议,并与五国主歃血盟誓,约定五国军政自主,但却须永世为大唐之附藩,再次敬遵高宗为天可汗,吐蕃诸事遂定。

仪凤元年十一月初九,大雪初停,李显留王秉为逻些总督,率三千士卒驻守红山宫,节制五国与青海,全军拔营,踏上了归途,抢在大雪彻底封山前赶过了那曲,于十一月二十日回到了青海境内,并留一千士卒驻守乌海城,留三千兵马驻守伏俟城;十二月初一,大军撤回鄯州,各部各归其州,西北之战就此结束。

仪凤元年十二月初三,李显在率部回归兰州途中,圣旨送抵,令李显将河西军政事宜交割于新任河西大都督黑齿常之,急速赶回东都,不得有误。李显自不敢迁延,就此将军权交割之后,自率亲卫队两千人赶回了兰州城,与早已收拾好行装的家人会合,冒着茫茫大雪踏上了归途,十二月十五日,艰难跋涉之后,李显一行已过了陇山,尚未抵达岐州,圣旨又到了,再次催李显急速赶回东都,迫不得已,李显只能是留下亲卫大队护卫家眷缓行,自率百骑冒雪一路向洛阳急赶。

仪凤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雪弥天,日夜兼程赶路的李显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洛阳城,没有郊迎的队伍,也不见接驾的群臣,有的只是数名奉旨等候在城门口处的小宦官,一见到李显赶到,也无甚客套话,只是恭谨地传达了高宗的口谕,宣李显即刻入宫面圣。

一别多年,总算是又回来了!高宗既然有旨意,李显自不敢不遵,只能是一路急赶到了皇城,一见到巍峨雄伟的则天门,李显的眼角不由地便微有些湿润了起来,心中颇多感慨尽皆涌起,纵马奔行的速度也因此稍缓了些,但却并未停步,一路急冲到了则天门前。

“老奴参见英王殿下。”

李显方才下了马,司礼宦官程登高已然领着数名小宦官迎上了前来,满脸子堆笑地见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