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页

李显此来的第一个目的是为第一团打气,至于第二个目的便是要摸一摸萧三郎的底,看其是否真有领袖这第一团的能力,虽说从先前的会操中,已能看出萧三郎确有些本事,但光是现有的操练并不足以完全证明萧三郎的战略战术水平,该考核的李显自是不会放过。

“殿下明鉴,末将自领军以来,始终不敢懈怠,虽仅三月有余,却颇有些想法,不知可行与否,还请殿下指教。”

萧三郎显然对这场考核有所准备,这一听李显发了话,立马伸手从军装的口袋中取出了一分皱巴巴的小册子,双手捧着,递到了李显的面前。

“哦?”

这一见这本小册子厚度不小,其上皱褶颇多,显然是萧三郎随身携带之物,李显的好奇心立马便起了,伸手接了过来,细细地翻阅了开去……

第四百九十二章 大海涛声(一)

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之下,还真令李显吃惊不小——李显所炮制出来的《步兵操典》虽说理念先进,但不过都是些纲要罢了,只能是起启迪与指导之作用,若是用于实际练兵的话,却是稍显不足,而萧三郎提交的这份小册子则是根据指导性纲要将各项指标细化,虽远谈不上完善,可其中的思想闪光点却是不少,可行性颇高,这令李显当真有些子意外之喜的感觉。

“好,三郎能细心若此,孤也就可以放心了,不要怕犯错,错了便改回来好了,孤将这第一团交给尔了,三郎只管放手做去,为我大唐练出一支精兵来,它日沙场见功,扬威域外,方显三郎之英雄本色!”

李显对这份练兵心得颇为满意,仅仅只是提笔修改了几条明显不合适的细则,大多数意见都已是完全采纳了下来,很是夸奖了萧三郎一番。

“谢殿下指点,末将……”

萧三郎这份心得说起来也是盲人摸象的产物,其本人对此也不敢百分百的肯定,此时见李显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精神登时便是一振,忙躬身便要逊谢上几句,只是话尚未说完,却见刘子明疾步从外头闯了进来,话说到半截子便不得不就此停了下来。

“殿下,杭州急件到了!”

刘子明没去理会萧三郎的表情究竟如何,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了李显的身前,紧赶着将手中的一枚小铜管递了上去。

“哦?”

一听是杭州急件,李显自不敢怠慢了去,忙不迭地接过小铜管,熟稔地扭开其上的暗扣,从内里取出了一张写满了字的密信,飞快地扫了一眼之后,发自内心的欣喜之笑容立马便在脸上浮现了出来……

杭州,自古便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向于苏州齐名,其景致之美便不消说了,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又成了江南水路的起讫点,经济分外之活跃,最繁华处莫过于大运河之各码头,相形之下,主要走外海的钱塘江码头便有些颇显萧瑟了许多,最热闹时,也不过就只有些不算大的货船三、两只,货物吞吐量远不足运河码头的千分之一,加之又地处城外,人气更是少得有些可怜,不过么,那都是过去时了,自打前年“王记商号”来此投资之后,钱塘江码头便迅速地火红了起来,别的不说,光是四十余艘大型货船的同时建造便令四里八乡为之轰动,不仅是杭州府的造船木匠大多集中于此,便连周边之姚州、温州等地的木匠们也被丰厚的待遇所吸引,数万工匠齐聚码头,那等景象只能用壮观一词来加以形容,当然了,因之引发的纠葛却也不少,但在新任刺史乐思晦(名相乐彦玮之幼子)的强力支持下,“王记商号”的发展始终不曾遭遇到太多的纷扰与波折,经一年半多之忙碌,四十八艘大型船舶——四十艘货船、八艘艨艟战船几乎同时完工,而今,季风已起,满载着各色货物的舰队已在码头上整齐地排列成行,就等着典礼一毕,便要踏上远征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