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页

“奉孝言之有理。”虞翻也开口说道:“正如奉孝所言,曹操依附天子最大的目的是利益,如果真和袁绍联手,扶持皇长子即位,那最大的利益肯定是袁绍的,曹操所得有限,至少不能和依附大王相提并论。从利益大小和风险大小来看,选择帮助袁绍对抗大王,都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不符合曹操的性格。”

虞翻抚着颌下的短须,微微一笑,又接着说道:“退一步讲,就算曹操和袁绍联手,他们赢的机会也不大。他们联起手起来,充其量也不过是恢复了袁家当初起兵时的局面,又能如何?兖州能支持到现在,他曹操固然有功,可楚王府在背后的支持,也不是无足轻重的。一旦曹操和大王作对,他难道不要考虑考虑没有了这些支持,他还有什么实力可言的问题?”

荀攸咳嗽一声,也开了口。“大王,仲翔和奉孝所说的,都是很实际的问题。曹操和袁绍联手,胜算也不会超过三成,因此并不足惧。不过,兵凶战危,我们要考虑的倒不是他们联手之后会怎么样,而是当下。曹操身为卫将军,他控制着整个京畿,大王身在洛阳,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与他发生冲突,以免变生肘腋,纵有雄兵百万,也救援不及。”

刘修微微颌首,郭嘉和虞翻从曹操的心理和态势着手,分析他和袁绍联手的可能性不大,而荀攸则是从用兵着手,提醒他不能对这件事掉以轻心。曹操就算不和袁绍联手,但以袁绍为援却是有可能的。从他的角度来说,目前保住天子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要想把曹操拉过来不太可能,但是,我们应该让他保持中立。”郭嘉躬身道:“我愿意先去见见曹操。”

“那不行,太危险了。”刘修断然否决。万一曹操发了疯,把郭嘉杀了,那他的损失可太大了。培养这么一个既聪明绝伦,又非常可靠的人容易吗?

“大王亲自赶赴洛阳,冒的险,可比这大多了。”郭嘉长身而起,躬身下拜:“嘉自童稚起,随侍大王左右,深得大王恩宠。当此之时,嘉岂能顾惜一身安危而裹足不前?再者,刚才仲翔与公达也都说过了,曹操其意在利,只要得到利益,他就不会与将军为敌。嘉身荷大王重恩,只有嘉前往,才能使他相信大王的诚意。”

虞翻和荀攸也点头赞同,此时此刻,派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去,曹操很难相信刘修的诚意,而郭嘉是刘修的亲信,这一点曹操非常清楚,他去做说客,份量自然不一样,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了。反过来说,如果曹操杀了郭嘉,那就证明他的心意已决,刘修就不用再犹豫了,直接准备用武力解决,别奢望能把他拉拢过来了。

郭嘉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重量级的筹码,要逼着曹操做出旗帜鲜明的决定。要么支持刘修,要么反对刘修,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这个道理刘修懂,可是他就是不敢冒险。郭嘉从十一岁到他身边,如今已有九年多,他亲眼看着郭嘉从一个稚嫩少年长成了一个英气勃勃的青年,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就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有时似父子,有时似兄弟的亲情。他不希望郭嘉去冒这个险。

郭嘉见刘修犹豫,一下子就猜到了他的心思,心中激动,更是豪情万丈。他再次拱了拱手:“大王的担心,嘉非常感激。不过,马伏波有言,为将者当马革裹尸,而不能卧于床上儿女手中。嘉虽不能如马伏波征战沙场,可是身为军谋,嘉能有这样的机会为大王效劳,也是平生幸事,请大王不要再耽搁了,嘉早一天到曹操面前,就能多一分机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虞翻和荀攸也上前劝说,刘修沉思半晌,只得应了。他拍着郭嘉的肩膀:“奉孝,你可要小心些,千万不要逞强。你别忘了,你还没成亲呢,可死不得。”

郭嘉脸一红,刚才的意气风发一下子无影无踪,窘迫不堪。虞翻和荀攸见了,也不禁哈哈大笑:“大王,待奉孝功成归来,大王当为他择一门好亲事,以做酬赏。”

“一定一定。”刘修也忍不住笑了。

郭嘉拜谢,随即收拾了一番,赶往曹操的大营。刘修不放心,给曹操写了一封亲笔信,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他是希望能把曹操拉过来,另一方面,他是希望曹操不要轻举妄动,特别是不能伤了郭嘉性命。

刘修暂时在伊阙关住了下来,等待郭嘉的消息。在此期间,他对天子转来的军报进行了回复。他说,并凉的将领感激太后的恩德,想要为太后扶灵,这是他们的忠孝之意,理应加以成全。不过陛下担心他们带大量的军卒入京畿有所不便,也是情有可由。臣如今已经不再担任军职,不能直接给他们下令,臣建议可以让他们在京畿以外祭拜,比如并州将士在河东,凉州将士在关中,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他们的一片心意,也可以避免引起其他人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