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页

退一步说,父子之间长得不像也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像父亲,也有的孩子像母亲,还有的一个也不像,这都是有可能的。仅凭这一点来判断刘协是不是天子的血脉远远不够。

袁隗非常希望能因此一举扳倒宋家和刘修,可是他也知道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他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

“如果没有可行的办法确认,我觉得只能暂时搁置这个疑问。”袁隗沉思良久,最后对马伦说:“我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是也非常危险,一旦伤不着对手,很可能就会伤了我们自己。”

马伦也有些头疼,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放在眼前却不能用,这太煎熬人了。

“我已经问过太医令,他行医四十年,也不知道这样的办法。”袁隗接着说道:“我让阿徽到兰台秘书里查找,看看有没有古籍中记载有这样的办法。你先君读书甚广,可曾听说过如个古籍中有这样的记载?”

马伦苦笑着摇摇头:“至少我没听说过。”

袁隗叹了一口气,袁家藏书甚富,马家同样也是家藏万卷,如果他们都没有这样的印象,那袁徽要从兰台秘书里查到相关办法的可能性也将微乎其微。

夫妇俩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叹了一口气。

马伦想了很久,最后无奈的说道:“要不,让本初和公路问问,他们身边都有不少奇人异士,也许有些秘而不宣的办法也说不定。”

“也只能如此了。”

……

袁绍慢慢的收起书札,眼珠转了两圈,吩咐了一声:“把襄大师请来。”

亲卫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时间不长,襄楷踩着稳健的脚步走了进来,拱拱手,便自己坐在袁绍的对面。他不是袁绍的部属,只是袁绍请来的宾客,不用对袁绍施什么大礼。

襄楷字公矩,是平原隰阴人,他本是一个儒生,学问很好,不仅精通儒家经典,更读了很多古书,对被称为儒家内学的谶纬更是精擅,又擅长天文阴阳之术,和蔡邕很相似,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学者,而他在各种方术的造诣更高于蔡邕,方术化的特征比蔡邕还要明显。

方术原本是道家、阴阳家、神仙家的学问,和儒家学问格格不入,夫子的学问不涉及鬼神,《论语》里就明确的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到了汉代,董仲舒整合百家,把鬼神之说引入儒家,著《春秋繁露》,以灾异说政事,开“天人感应”之先河,儒家和方术就开始合流了,其后谶纬之书纷纷出世,到了西汉末,王莽为篡位而大造舆论,更是把谶纬这类神秘学问推向了高潮。

光武帝刘秀因谶纬得天下,此后又把图谶颁布天下,谶纬正式成为官方学问,成了入仕的敲门砖之一,自然是大行其道,虽然有桓谭等一些学者极力反对,但谶纬的流行还是不可阻挡,儒士方术化也成为东汉儒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谶纬具有天生的神秘性,与方术一拍即合,儒生通晓方术,方士通晓儒经,双方融合得非常自然,最后已经难以区分他们究竟是儒生还是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