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页

刘修觉得这个名字耳熟,过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是谁了。贾诩曾经对他说过,他之所以能被推举为孝廉,就是因为阎忠在当时的武威太守面前说了几句话。汉阳有四个大姓,姜阎任赵,阎忠就是四姓之一阎家的人。“阎君何在?”

“说来也巧,阎君正在雄家小住。”华雄笑了,“将军可愿一见?”

“呵呵呵……”刘修也笑了,“正所谓久旱逢甘霖,焉有不见之礼。请子威……”刘修想了想,随即又换了主意:“不,如此贤才,岂能召之即来,我当亲自前去请见。”

华雄大喜,“将军求贤若渴,令人钦佩。”

阎忠四十多数,长相儒雅,只是眼神犀利,让人觉得有些压迫感。刘修亲自赶来求见,他也没有露出什么欣喜的样子,反倒有些不耐烦。听了刘修的来意之后,他捻着胡须,眉头一皱:“我听文和提起过将军在并州的新政,好象与将军现在的打算略有不同啊。”

刘修苦笑一声:“先生真是慧眼如炬。关中与并州的情况不同,只好区别对待了。”

阎忠冲着华雄挥了挥手,华雄会意,找了个借口退了出去。阎忠打量着刘修:“以忠看来,这似乎不仅仅是关中与并州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么简单。将军心神不宁,莫非在担心什么?”

刘修有些牙疼,这个阎忠说话和他的眼神一样犀利而不留情面,直指要害,实在不好敷衍。在来的路上,他就仔细回想了贾诩曾经对他说过的一些话,知道眼前这位不是那种说空话、套话就能糊弄得住的,和贾诩一样,他要是看得起你,可以为你出谋划策,要是看不起你,你就是把他当爹,他也懒得理你。

更重要的是,这位阎先生同样对大汉的前景抱极其悲观的态度,他觉得大汉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活路了,只有破而后立,改朝换代。换句话说,这家伙就是个坚定的造反派。这样的人正是他想要的,可问题是他不能对阎忠说,我就是想造反,你来帮我吧。那也太没水准了。

刘修思索了片刻,斟字酌句的说道:“先生想必知道前不久汝南发生的事?”

阎忠点点头,不动声色的看着刘修。

“张角到现在还关在诏狱里,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他可能死不了。以修愚见,他这官是当不成了,可是他这个人有野心,大概不会安于做一个庶民,所以……”

“所以将军觉得,张角一定会起事?”

刘修点点头。

“据忠所知,张角大多在东南传道,关中没有太平道的影子,将军大可在关中缓步施行你的新政,又何必急在一时?”

刘修暗自叫苦,这家伙是非逼得我说那句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