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页

刘修干笑了两声,又收起了笑容,有些无奈的说道:“确实不是什么好事,这事儿弄不好会被人骂的。不过,这事还真是非先生不可。”

卢植见他说得郑重,也收起了笑容,淡淡的说道:“你说说看,只要于国于民有利,就算被人骂几句也无妨。”

刘修暗自叹了一声,卢植和卢敏一样,就是可欺之以方的那种君子,虽然君子大部分不怎么招人待见,但总的来说还是比口蜜腹剑的小人要好得多,要不然也不会有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说法了。

刘修把自己去长安的事情简略说了一遍,上次一回来就和卢植吵了一架,一直也没机会详谈。他游览了长安的一些建筑遗址,比如城南的辟雍和太学,他后来一查资料,才知道这些都是由王莽搞起来的。更让他惊讶的还在后面,东汉的很多制度,都是沿袭的王莽所定的制度,而古文经学也是由宗室大儒刘向、刘歆父子大力推动,并得到了王莽的支持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总之一句话,东汉的方方面面都有王莽和刘氏父子留下的阴魂。

这让刘修大感意外。

当然了,他找卢植不仅是因为这件事,还有最近的舆论问题。在他本来的计划中,有了曹鸾事件的铺垫,再加上张奂的复出,读书人总会温和一些,不那么激愤,可以逐步推进党禁的开解。没曾想这些读书人还是太书生气,一下子以为春天来了,一个赛一个的肆言无忌,结果把天子搞怕了,这解党禁的事也就搁浅了。

要和这些文人论战,说实话,凭他那几句论语、孝经的底子,他还真不是人家的对手,和这些人说话,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出处,不仅要引经据典,而且要有文笔。这种事只有蔡邕和卢植这样的大儒能胜任,之所以要撅卢植一阵子,就是想先让他冷静一下,然后再请他出马,利用印书坊这个强大的宣传机器和卢植的学问和名气,尽量把舆论引导向正确的方向。

刘修不反对民间舆论,可如果是为了骂人而骂人,那就没什么意思了。既然是精英,总得说出点有建设性的东西,而不是只图嘴快活,只为自己的名着想,那跟泼妇骂街有什么区别。

显然,卢植具备这种忧国忧民的意愿和能力。

“我想请先生写几篇政论,要切中时弊,而不是空言德行或者灾异之类的虚妄之词。”

卢植笑了:“不是有现成的好政论吗,为什么还要我再来写?”

刘修不解。

“安定王节信(王符)的《潜夫论》,本郡崔子真(崔寔)的《政论》,都是针砭时弊的上乘之作,你何不印一些出来,传之于众?”

刘修对《潜夫论》还略有耳闻,对《政论》却是一无所知。他详细的向卢植询问了一番,这才知道个大概,心中大喜,却不肯放过卢植。他说那些大块文章当然是好的,可是对眼下的时局毕竟有些隔靴搔痒,还是劳请先生如椽巨笔写几篇文章,让那些人清醒清醒吧。

卢植倒也不反对,爽快的应了。他性情刚直,对那些丑恶现象早就看不惯了,刘修请他写这些文章是信手拈来,可谓是找到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