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页

“可是……这怎么生钱?”

“你笨死算了。”刘修白了他一眼:“掌握着天下的山泽,你如果还找不到钱,那还活着干什么,浪费粮食么?”

曹操真被他说糊涂了,少府掌握着天下的山泽税收是不错,可是那如果能生钱解决天子的危机,天子又怎么可能穷到这个地步?

看着曹操茫然的模样,刘修暗自得意。这曹操不可谓不聪明,而且他也不是墨守成规的人,但是他被自己的经验所限,看不到危机中蕴藏的机会,所以才会犹豫不决。这不是他的智商不够,而是习惯所致。其实司马迁早就说过,要想致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只是经过儒家两百年君子不言利的薰陶,现在的人都不敢光明正大的言商,他们就是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也只是发展一些庄园生意,满足于做一个大地主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大商人比起西汉初期来大有不如。

而这就是他的机会,他虽然不是什么商界奇才,但是有限的经济知识已经足以让他在这个世界如鱼得水,需要的只是撕去儒生们“君子言义不言利”的遮羞布而已。这遮羞布在儒生们看来比什么都重要,对他一个曾经以造假为生的人来说却是一文不值,根本遮不住什么,充其量是一个掩耳盗铃的耳塞。

曹操也好,卢敏也好,这个时代的智者都以为问题的关键在朝政,而他却以为问题的关键在经济,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不解决经济问题,一切政治问题都是扬汤止沸。大汉走到现在这一步,看起来是政治问题,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是小农经济薄弱的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撑如此多的人口,所谓贪官污吏不过是雪上加霜而已,远远不是根本问题。

历史惯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战争,通过战争大量的减少人口,人少地多,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人口滋生,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再次激化,一旦达到那个临界点,乱世便会再次来临,这才是中国历史怪圈的症结所在。

刘修原来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他也是在发现富有四海的天子居然发不出郎官工资之后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只不过查阅了一些数据,经过了简单的计算之后,他就大致明白了症结所在。他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相,但是他相信自己这个结论比那些儒家治乱循环或者天命有归的屁话更靠谱一点,这也是他安心的做一个商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也许这就是他超出其他人的优势所在。别人觉得缺钱,他却看到了无数的商机,只是他此时此刻还不想把这些机会全部摆出来,他不想高尚的为人作嫁衣。

他钦佩舍已为人的勇士,敬佩大公无私的伟人,但他不想做那样的勇士,也不想做那样的伟人。他谋求的是公私两便,在尽可能挽救百万生灵的同时,也不委屈了自己。

曹操想不到这一层,他生怕被刘修诱到坑里去,不敢立刻做决定,他要回去和老爹商量商量再说。刘修也不催他,带着夏侯渊去熟悉情况了。太极道馆已经全部完工,装饰一新,只等着开张大吉。夏侯渊乡下人初进城,被太极道馆华丽的装潢给震得不轻,一想到自己以后就是这太极道馆仅次于刘修的大人物,夏侯渊颇有些兴奋得不能自己,浑不知其实刘修不过是一个小东家,在他之上还有几个巨无霸。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就在刘修等着大雩之日开张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五官中郎将堂谿典上书说大旱是因为山神作祟,天子应该去祭山神,而不应该在灵台举行大雩,否则神灵动怒,甘霖不降。于是天子下诏改崇高山为嵩高山,在嵩高山举行大雩。

一听到这个消息,刘修顿时傻眼了,如果不在灵台举行大雩,那自己这个开张大吉还怎么搞?难道还要像上次那样散传单,请蔡邕他们来做代言人?倒也不是不可以,可是这么做没新意,难以吸引足够的眼球啊。

第182章 道可道,谁知道?

刘修正在犯愁,几个人从外面大踏步的走了进来,夏侯渊刚要上前询问,刘修却眼前一亮,连忙迎了上去,老远就发自内心的笑了起来。正愁开张没人捧场呢,这赶着就送来了一个。

“德然,你这道馆好气派啊。”张鸣大笑声走了过来,四面一看,啧啧有声的赞道:“大手笔,大手笔,想不到你到洛阳不到半年,就有了这样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