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页

为了生存,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为了活下去。

一个连百姓生存这个最基本要求都不能满足的帝国,是不是应该灭亡,是不是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是不是应该被他的子民唾弃?

大汉的灭亡,是不是早在灭亡之前,就已经埋下了火种,只等着有人来点燃,所谓的三国乱世,其实现在就已经萌芽,而蔡邕写信给卢植说,京师刚刚在太学立了五经石碑,统一了五经文字,看起来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文化盛事,难道只是大汉这具已经腐烂的坏肉上披着的一件寿衣?

一直对那些动不动就说“政荒主悖”的读书人不以为然,觉得他们言过其实的刘修第一次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怀疑,他甚至觉得,这个黑暗的时代至少还有一点言论自由的权利,那些读书人是求名也好,是真心忧国也好,至少他们还有对政治发表真实意见的自由和自觉。比起那些天天在媒体上高唱天下太平、盛世收藏的专家,这些读书人还是有点良知和勇气的,独尊儒术了两三百年,还没有把他们全部变成皇权的奴隶,还有那么多人敢于站在皇权的对面。

“子龙,大汉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刘修转过头,看着眼睛在火光映照下闪闪发亮的赵云。赵云一怔,无声的笑了笑,端起木碗,和刘修轻轻的碰了一下:“这么大的问题,我一个武夫,又怎么说得上来。”

“好啦,又没有外人,你就不要那么谦虚了。”刘修呷了一口酒,轻声笑了:“你我都是年轻人,何必那么世故,这大汉的未来,可就在我们这辈人的肩上呢。”

赵云想了想:“在天子身上。”

刘修愣了一下,“为什么这么说?”

“天子是万民之首,天子道德不修,又怎么可能治理好天下?”赵云端着木碗,若有所思,轻声说道:“如今阉竖当政,君子退隐,党人禁锢五属,从光武皇帝起培养了一百五十年的元气被两次党锢摧残得所剩无几,剩下的都是些什么人?那些人争权夺利也许是高手,又懂得什么举贤用能、治国理家的道理,天子靠他们来辅佐,又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

刘修自失的笑了笑,他本来以为赵云和他想的一样,都以为归根到底的原因在于制度呢,不过想想也不奇怪,赵云又不是穿越者,他怎么可能知道这天下还有不要皇帝的政治制度,而天下败乱,罪不在皇帝,而是在有皇帝的制度呢。

就算是他,其实也只是人云亦云,未必知道其中的道理。

“那换个天子,就能天下太平?”

赵云警惕的看了看四周,见旁边没有外人,连忙压低了声音说道:“德然,这话可不能乱说,要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听了,你会有麻烦的。”

“你会去告发我?”刘修笑了笑,不以为然。

“这个……未尝不是一个办法。”赵云见刘修把他当知心人,也不再遮掩:“天子即位八的,到如今还没有子嗣,说不定又和会孝桓帝一样无后而终,到时候自然会在宗室中挑选继位之君,刘氏子孙数以十万计,如果朝中的诸位君子能够挑出一个像前朝孝宣帝那样知民间疾苦的好皇帝,焉知我大汉不能再次中兴?”

刘修眨了眨眼睛,有些不太明白:“当今天子不知民间疾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