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页

这老大爷在村里岁数最大,村里人都听他的,村民象过年一样,高高兴兴的宰肥猪去了。

好家伙,一百多斤的大肥猪说宰就宰了,许大爷连眉头也没皱一下。

杨算了一下,现在市面上的猪肉价格在八十文钱一斤,一百多斤的肥猪,价值约为十贯。

就一般农家而言,十贯钱算是个不小的数目了,不过看看许家村多是青砖瓦房,生活很不错,十贯钱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可以承受的。

出于好奇,回家的路上,杨逸装着无意地问起许二的家底来:“许二哥,许家村的乡亲太直爽了,真是少见啊,村里家家都建起了砖瓦房,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啧啧,许二哥作为全村首富,怕不得有万贯家财了吧?”

“杨大官人见笑了,哪有你说的那么多,我家全部家业加起来也就值个一千多贯,村里的这些砖瓦房,是全村老少合力,在农闲时自己烧的砖,花费小些,否则只怕也建不起砖瓦房的。”

因为采叶器的问世,杨逸几乎被许家村的村民奉若神明,别说问点家底了,恐怕杨逸问他昨夜使用什么姿势,许二都会一股脑说出来。

一千多贯家产,在如今的京畿地区农村而言,算是中户而接近富户的水准了。

这几年的改革,政策实施得比较到位的地方,农村的变化真不小。

在改革以前,农村百姓多种几株桑树,多养头猪,多织两匹布,就会被指为中户,而中户要承担沉重的劳役,很多家庭会因此而破产,为了逃避劳役而自杀的事情时有发生。

农村百姓普遍不敢营生,有时间就在村头晒太阳,抓虱子,百姓安贫怕富,田地丢荒,百业不兴,整个大宋农村的创造性被死死地压着,民生极是凋弊。

绍圣元年的改革,取消了劳役法,就象解开了百姓脖子上的枷锁,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百姓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几年大宋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丢荒的田地重新开垦出来了,粮食布匹等农村出产的商品,因战争以及市场的拓展价格都涨了,百姓很容易就能赚到钱,生活富裕了。

一千多贯家财也只是中上水准,在农村算是很不错的家庭,但如果这点家财放到城里去看的话,便不算什么了;

按朝廷现在的划分,京城中家产达到万贯的才算得上是中户,也就是小康水平。

家产达到二三十万贯的,才称得上富户,而东京城里的富户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