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页

“好吧,杨大哥别生气,人家看着就是了。”清娘被他虎着脸下命令,吐了吐小舌头,只得老实在一边呆着。

安下心来的杨逸和许二边砍边聊了起了桑蚕之事来,农桑之事可不是小事,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实行“农桑并举”的政策;

开春之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下到田间地头劝课农桑,民间有“一妇不蚕,或受之寒”之说。可见桑蚕之事有多重要。

杨逸任环州知州时,就经常得下到田间地头,只不过环州地处西北,不适合养蚕,他对桑蚕之事所知不多而已。

听许二娓娓而谈,杨逸倒是上心了,现在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丝织品需求量更大,总是呈供不应求之态;

如何提高丝绸的产量,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兴旺的问题啊。

第687章 桑蚕业的新时代

聊起桑蚕之事,许二打开话匣子后,再没有先前的拘谨,俩人一边砍桑枝,一边闲聊;

杨逸随口问道:“许二哥,我一路行来,发现大多数人家都是在村边屋后散栽些桑树用来养蚕,唯独只有你们这里开辟出大片的桑田,怕不得有上百亩吧?”

许二呵呵地笑道:“没有那么多,只有八十多亩,我们村这片桑园也是四年前才栽种的,这种子还我到润州买回的;

我们原来栽的桑树叶子小而薄,我听说江南那边多种青桑、白桑、大小梅、红鸡爪这些品种,叶片肥大,一亩桑田产叶比这边的多一倍呢,便特意跑到润州去买些桑仔回来播撒,桑叶长势果然比我们原来的好,这不,村里人便都跟着种起来了。”

“哦,许二哥怎么会想到去江南引进桑种呢,这路途可不近呢。”

这年头缺少交通工具,普通百姓出门通常得靠两脚走路,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出过百里地,象许二这样从京畿跑到江南去引进桑种的行为,已经可以算是壮举了。

许二还没作答,他那位娇憨的小妹已经忍不住自豪地答道:“我哥哥可利害了……”

“三姐儿,别胡说,哥哥这算得了什么。”许二喝住他那妹妹,这才对杨逸接道:“我这三姐儿粗野惯了,失礼之处,还望杨大官人莫怪。”

“谈不上失礼,许二哥一个人跑到江南去引进桑种,这确实是不得了的壮举,只怕没几个做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