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页

刘太后有意从内侍省派一个宦官……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包括章惇在内的所有大臣强烈反对,在朝中大臣们看来,刘太后孤儿寡母,很容易在内宫造成那种主弱奴强的局面;

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让太监出头,一点苗头也要扼死;

汉唐之亡,跟太监脱得了关系吗?大宋官员防太监之心胜于防川,刘太后年轻,皇帝年幼,这个时候怎么能让太监出头?

结果监军的人选又争了一天,最后各方妥协,决定让兵部郎中马寅出任这个监军之职。

主帅及监军的人选终于派出了,但光有将,没有兵也不行,今天朝堂之上合议的就是从哪里调兵,调多少。

现在辽东战事基本已经结束,大多数人自然是提议从辽东调兵,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而且反对的理由很充分。

首先,辽东离河西万里迢迢,从辽东调兵只怕来不及,在钱粮上会给朝廷造成数倍的负担;

而且辽东之功未尝,又让士卒转战西域,容易让士卒心中怨怼,除非让杨逸率军前去,以他的威望,以及一向推功于部下的作风,将领和士卒才能甘心情愿随他转战;

但还能让杨逸领军转战西域吗?杨逸连灭三国,已是不赏之功,再让他去西域,朝中大臣谁能放心?

眼下的情况和当被太祖之时何其相似,同样是孤儿寡母,同样是臣强主弱,当初仁宗信任狄青,任用狄青为枢密使,臣中大臣纷纷反对,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当堂驳了仁宗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由此可见,朝中大臣忌惮之心是何等强烈,甚至敢拿太祖来说事。

现在杨逸的情况实在是太象太祖之时了,谁不担心再让杨逸率军征伐西域,会再出现黄袍加身的事情。

所以,让杨逸继续率部西征,朝中大臣是万万不会同意的。

第二点,辽东十万大军虽然都是精兵强将,但毕竟已在辽东作战数月之久了,这时再万里转战河西,只怕也只是强弩之末了;

再者,这支人马多次随杨逸征战,可以说已隐隐都成了杨逸的嫡系,如果一有战事,就指望这支人马的话,同样不利于朝廷制衡,大家都知道,强兵是靠打出来的,现在有战事就让“杨逸这支嫡系”上,其它军队得不到实战锤炼,将来万一有变如何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