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页

现在杨逸多了几千燧发枪,并不见得就有多利害了,人家跟你玩躲猫猫的话,你也只能望洋兴叹。

念及这些,杨逸苦心孤诣,连一起出生入死的几万兄弟都骗了,只望能尽量把金军引诱过来,好来个关门打狗。

现在完颜宗翰迟迟不动,难道这番心思竟是白费了?

此事让杨逸苦恼不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耐心再等等了。

在牛栏山歇息时,杨逸磨墨写了一份奏章,主要是奏请朝廷从轻发落王显的。

此事杨逸也思考了许久,王显的出发点并不算太坏,他主要是想夺回御使台的督察权力,虽然他的做法让杨逸也非常愤怒,军中士卒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二个嚷着要杀了王显等人,不如此不足以解恨。

但理智告诉杨逸,诛杀文官的恶例还是不开的好,象朱重八那样,把满大臣都快杀光了,也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可见暴力政治不是个好选择。

而且这样的恶例一开,谁敢保证这样的事,有一天不会轮到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头上呢?

另外一个就是,要想大宋长久强盛下去,权力必须制衡,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不是有句话叫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吗?

御使台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监察百官,甚至制约皇帝,以前许多言官敢往皇帝脸上喷口水,这其实是好事,这说明君权得到了很好的制约,使君主不至于因一时糊涂干出损害天下的事来。

但自绍圣元年以来,御使台的权力几乎被剥夺尽了,对杨逸和章惇这些人基本没什么制约能力。

因为杨逸等人太强势了,短短几年时间,倒在杨逸手上的御使台主官已经有两三个,试问今后的继任者谁还敢出头,谁还敢大声说句话?

一个只知道唯唯诺诺的御使台还不如撤掉算了,免得多养那么多官员,多发那么多俸禄。

谁都想一手掌控天下,谁都不喜欢受到制约,但前提是,你必须确保自己绝对正确才行;

杨逸自认做不到绝对正确,后世许多看似天经地义的、绝对正确的事情,放在眼下这个环境,未必就是适合的,所以杨逸也不敢保证自己就绝对不会出错。

现在朝廷的改革已经进行五六年了,改革初期,权力集中是必须的,因为天下那么多官员,你不可能逐个去说服,权力不集中许多政策根本就推行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