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页

原来,决战前夕,马夫在给查理三世的战马替战马换马掌时,发现少了一枚钉子;一时寻觅不得,马夫便草率地将就过去了。

谁能料到,就在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那只少钉了一枚铁钉的马掌偏偏松了,掉了;马既失蹄,查理三世怎能不摔倒在地。一枚铁钉缺失了,一顶王冠易主了。

同样,杨逸一个小小的灵感,看似不起眼,却至少能让德州下游的治河工程进度加快将近一倍。

暨改造平底船之后,杨逸又建议用绞盘等工具,将装满泥沙的平底船从河心拖绞到岸边等等,距离太远,绳子易断,那就分几段来绞,这仍然比靠肩挑手抬快许多,也更节省体力。

许多东西就是这样,一通则百通,杨逸的新方法开阔了大家的思维,工匠纷纷献上奇思巧想;

有的甚至提议在河心设一个高架子,挖出的泥土装筐后,用架子上安装的滑轮组提升到架子顶端,再通过架子顶端的缆绳直接滑到岸边,进一步减少人力的耗费。

总之在杨逸的鼓励下,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只为感觉可行的,杨逸都让人去尝试一下。

试验过后,真正可行的,就对出主意的人予以奖励,进一步刺激大家开动脑筋思考。

工程进度一得到加快,杨逸心怀大畅,只要能早点结束治河工程,两面开战又何防,想必耶律延禧再差劲,支撑半年总还行的。

听说杨逸到德州后,赵偌也连忙赶了回来,他带着那群公子哥儿在堤上坚守这么久,成绩斐然,这一点也是许多朝中大臣没有预料到的;

当初杨逸提议成立这些部门,朝中大臣之所以同意,不过是想把这些祸害打发出京,免得他们在京里游手好闲,到处惹是生非。

赵偌他们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许多东西不是没有用,只是用得不对而已。

杨逸每天弄得一身泥污回来,琴操服侍他沐完浴,正在为他梳髻,赵偌就冒冒失失地跑进来了。

“大哥,大哥,您来德州怎么也不给我小弟捎个信,您要是捎信过来,小弟立马派百十人去迎接……”

被杨逸横了一眼,赵偌才讪讪地住嘴。

琴操知礼,停下手向赵偌敛衽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