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页

他参与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官学弃词赋为主,改以经世实用为要的教育理念。

他推动治河工程,鼓励工商、开拓丝绸之路、拉动海贸,解决钱荒……

虽然这些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但都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太耀眼了!耀眼得让满天繁星都失去了光彩!

就像当初苏东坡吟出“我欲乘风归去”后,那飘然出尘的华美词章让所有人的词作都黯然失色。

你可以攻击苏东坡的习性、人品,但你绝不能否认苏东坡的才华,否认他为夏华文明所作的贡献。

谁拿这一点攻击他,“妒忌”这两个字就会明确无误地刻在你的额头上。

现在也没人能否认杨逸在军政上的才华,因此这次攻击他的人也大都在人品上做文章。

以前,国人对近邻辽国都不甚了解。对日本知之更少,几乎是隔绝,杨逸在日本做了什么,本来是没人知道的;

但上次派去大派的船队运银,船上的船工、押运的士卒、带队的官吏不少,他们虽然只是在角鹿港停泊,没机会进入日本内地,但总能听到一些传言。

弹劾杨逸的官员,就是根据这些传言加以攻击的。

陆振回去时,杨逸已经再三警告,一定要对日本之行三缄其口,这几百人是他亲自带出来的嫡系,而且这次杨逸没有亏待他们。

杨逸相信,在自己没倒之前,这几百士卒就算不能保证个个忠心,但背叛他的人绝对不多。若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指证,杨逸自有办法应付。

他在杭州静静地等着,等章惇的反应,在所有官员中,杨逸最在意的便是章惇的态度。

同时也是在等那些想弹劾他的人全部跳出来,是敌人?是战友?还是分清的好。

在这次“倒杨”事件中,蔡京、林希无疑是他最坚定的盟友,在朝堂上,俩人极力为杨逸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