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

“喏!谨遵杨学士令!哈哈哈……”

第103章 易水之战

八百里加急的快马一匹接着一匹驰入东京,一封封急奏直达章惇案头。

涿州之变,辽国涿州留守萧德光被杀,大宋正使李光同被杀。

安肃军叛乱,知军何泗宗投弥勒教,判官李格非殉国。

杨逸领九十八骑杀回,通知边军备战,平弥勒教之乱。

杨逸九十八骑击溃三千辽军,生擒敌将耶律仁。

辽国南院枢密使萧达林起兵四万,围攻安肃城,保定军两千人马被击溃,被俘千余。

杨逸只身前往敌营,着令萧达林退兵,每年减免十万贯岁币,放回大宋被掳军民!

萧达林怒,再举大军攻城,杨逸率安肃军民奋起还击,八百骑出城溃敌九千,歼敌三千余人,再擒辽将耶律仁。

每一份奏报送到东京,都会在朝堂上掀起一片巨浪,宋辽息兵百年,相安无事,谁料瞬息之间烽烟四起,兵戈争鸣,杨逸战绩虽然骄人,但是换来的并不是一片称赞,相反,弹劾他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向赵煦案头。

第一、杨逸擅开边衅,破坏宋辽两国和平。

第二、杨逸未经朝廷授权,擅自向辽国提出苛刻条件,触怒辽国,致使战事扩大。

第三,杨逸作为遣辽副使,越权调动边军,拥兵自重。

旧党认为他们苦心经营九年的和平环境,全被杨逸破坏了,因此,对他的弹劾无所不用其极,必欲杀之而后快。

就是新党也有些人对杨逸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辽国不是西夏,轻易开罪不得,大宋对辽国有种整体上的恐惧感,大多数人都认为辽国是不可战胜的。杨逸小胜几场并不能代表什么,因此,新党也有许多人反对与辽国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