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页

天下[校对版] 高月 1568 字 2022-11-12

……

严庄又转到了政事堂,他一进大门,便立刻感受到政事堂官员们对他投来的不满目光,那一道道冷视的目光就象一根根棍子,敲打在他的脊梁骨上,这种得罪所有人的感觉确实很不好受。

“不过是个幕僚,竟如此嫉贤妒能,小人啊!”

“哼!我看他不光腿瘸了,连心也瘸了。”

在低声细语的纷纷议论中,严庄硬着头皮来到了王昌龄的朝房前,王昌龄的正式职务是安西节度府长史,得封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衔,主管安西政务,可以说是安西最高政务官,而严庄却没有任何官方职务,他只是李庆安幕僚,但他却握有实权,比如粮食调拨,土地分配,军官升职评判,这些本来是李庆安的权力,他无暇过问,便交给了严庄代行,这也符合唐朝制度,幕僚很多时候就是代主公行权。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严庄和王昌龄有一点权力上的冲突,再加上王昌龄是个极为耿直之人,从不会掩饰自己的不满,去年十月,王昌龄要给安西移民每户每月增加五斗粮食补贴,李庆安口头上答应了,但具体批文到了严庄那里,他却改成了每户只增加三斗,理由是军粮优先,为这件事王昌龄已经和严庄大吵了三次。

尤其这一次,王昌龄在三天前的政务会议上,当着几百名官员的面公开指责严庄的幕僚不够资格,非但没有劝阻大将军南征,反而支持怂恿大将军南征,简直是愚夫所为,丝毫不留情面,王昌龄的公开指责让严庄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若不是情况紧急,严庄是绝对不会来找王昌龄。

说起来也是一种人情世故,王昌龄坚决推行废奴制,又不准大户人家多占仆从,平时又直面斥责下属,毫不留情面,按理,这些都是很得罪人的事情,可安西官员们却并不怀恨王昌龄,原因是他光明磊落,没有一点私心,都是为公,为了安西的壮大,而且他自己作身先示行,家里就只有他和老妻,没有一个仆人,在安西也没有一块土地,有人想弹劾他,便偷偷跑到河东太原他的老家去打听,原以为他在老家会奢侈无度,拥有良田美宅,不料他的儿子却住在几间破旧的老宅里,家里只有十亩薄田,还是他用安西的俸禄买的,儿子儿媳还亲自下田种地,这让想弹劾他的人感动不已,回来后反而替他辩护宣传,因此王昌龄虽然直面无情,做了不少得罪人之事,但他的人品却让官员们十分敬佩。

相反,严庄却真的是得罪了安西的官员,尤其是中下级官员,更是恨他入骨,去年李庆安准备给官员们加薪三成,但严庄却坚决反对,理由是安西官员的俸禄本身已经远比朝廷官员高了,而且朝廷官员还被欠薪三年,如果再大幅度加薪,会让朝廷官员嫉恨安西,处处给安西穿小鞋,道理很对,李庆安采纳了,最后加薪一成五。

可问题是严庄本人却得加薪五成,他却言辞凿凿,他只是幕僚,是李庆安自己掏腰包,和官府无关,所以不受加薪限制,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让人怎么不恨他。

严庄走到了王昌龄的朝房门口,正好王昌龄急如风似的走出来,两人险些撞在一起。

“是你!”

王昌龄见是严庄,他顿时怒形于色,一瞪眼道:“你来做什么?”

严庄心中恨得就想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一顿,但这样做了,河西军就真的完了,他强烈克制住内心的不满,阴沉着脸道:“我是为公事而来,请你公私分明。”

王昌龄的风格是对人不对事,他不喜欢一个人,从来就不假于色,但若是为公事,他就算再讨厌此人,也会公事公办,不会为个人的情绪而影响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