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页

天下[校对版] 高月 1965 字 2022-11-12

李庆安的语气有一种苦涩,道:“我原打算不停地发动战争,让他下不了这个决心,但我还是低估了他杀我的决心,或许在长安他就想杀我了,亏得哥舒翰救了我一命。”

严庄也听出了李庆安的决心,他再不犹豫,便道:“大将军不用急,事情还没有到最坏的一步,既然他是用密旨给庆王,那说明他还是有点投鼠忌器,既然如此,我有一计,还能给大将军争取至少半年的时间。”

李庆安蓦地回身,大喜道:“先生请说!”

严庄轻捋鼠须阴笑道:“此计还是落在庆王的身上,大将军不妨给他个假圣旨,等他回了信,将他的回信改掉,就说此事机密,已有眉目,不能打草惊蛇,慢慢动手,然后再把庆王搬回龟兹,这样就表示庆王已经按旨意行事了,这样一来一去,再加上庆王行事的时间,这样一来至少就半年过去了,那时大将军也准备得差不多了。”

“此计果然高明!”

李庆安拍腿赞道,但他眉头随即一皱,心中有些后悔,早知道这样,就不必杀使者了,现在使者都死了,这又怎么交代?

严庄明白李庆安心思,他微微一笑道:“这很容易解决,在庆王的信中再添一句,就说身边没人,把侍卫和夏公公都留在身边了,然后再让边令诚去一封信,这个漏洞就补上了。”

第三百二十章 釜底抽薪

亲王坐镇地方一直便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考虑的一件大事,尽管它能有效地控制地方,防止有异心的臣下作乱,能维护统治家族对国家的占有,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周朝的分封导致了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汉初分封出现七王之乱,后世的统治者无不吸取教训,尽量避免分封之事再出现,一直到明初朱元璋的分封,很快便又出现了靖难之争。

对于唐朝,分封之事也是时有时无,唐初时太宗李世民曾经封亲王到过地方,但时间很短暂,到了中唐,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西逃巴蜀,他随即将几个儿子分封去地方掌军,很快便出现了永王之乱,尽管唐肃宗镇压了亲王们做乱,但安史之乱留下来的藩镇割据却一直影响百年,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这次李隆基将亲王坐镇地方,也是一种变相的分封,由杨国忠提议,尽管杨国忠的本意是想制衡皇太孙的权力,但这个提案却没有遭到其他重臣(包括李林甫在内)的反对,李隆基也采纳了,这实在是因为众人都看到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内地空虚无兵,兵力都集中在了边疆重镇,由节度使独揽大权,安禄山、哥舒翰、李庆安、安思顺、高仙芝等等,一旦他们中的某人心怀异心,举兵造反,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其中又以安禄山和哥舒翰首当其冲,他们的兵力离关中太近,但直接夺取两人的兵权,似乎又有点不妥,李隆基便采用了比较温和的方式,对于比较信任的安禄山,他没有派亲王坐镇河北,只是加强了监军的权力,又封荣王李琬为河东节度使,作为缓冲带。

最近他又比较宠爱武贤仪,便封武贤仪所生的小儿子西凉王李璇为陇右节度副使,协助哥舒翰领兵,又封武贤仪所生的另一个儿子汴哀王李璥为单于都护府大都护兼朔方节度副使,坐镇九原,实际上就是监视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又统帅内附的北胡诸兵近三万人和驻九原的两万军队,这其实已经在逐步夺取安思顺的军权了。

在各大节度使中,对朝廷威胁最小的便岭南五府经略使,那里有兵力一万五千人,五府经略使何履光年年跋山涉水来朝中述职,又有宦官吕太一为监军,一直很稳定,李隆基也没有考虑。

其次安西节度使因为地方遥远,对关中的影响也不大,按理也可以不用派亲王坐镇,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现在李隆基最嫉恨的便是安西节度使李庆安,他甚至不惜派长子庆王去坐镇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