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页

天下[校对版] 高月 2299 字 2022-11-12

“请问亲卫殿下,你们现在的王朝和前任王朝有什么区别?”这是陈希烈在提问,他听说大食新王朝成立才两年,心中对这个遥远的国度充满好奇。

曼苏尔听了翻译,他微微一笑,用一种柔和的语气道:“倭马亚王朝是个腐朽的王朝,它对内镇压民众,苛收重税,对外扩张,尚武好斗,在这个王朝的统战下,大食民众穷困潦倒,生活在黑暗之中,对生活没有希望,众多贫苦的民众再也生活不下去,便爆发了起义,这就像你们的唐王朝取代腐朽的隋王朝一样,不得民心,就要被人民推翻。”

这是曼苏尔在路上学到的一点点东方历史,只是他学得并不深,以为隋王朝也是被人民推翻的,他却不知道,隋王朝其实是隋文帝杨坚的改革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而最后被权贵豪强们联手推翻,曼苏尔的比喻让相国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这时,门口传来一声宦官的高喝:“陛下驾到!”

几名相国纷纷站了起来,曼苏尔也站了起来,他好奇地向大门外望去,他想看一看大唐皇帝的尊容,殿外的光线很亮,显得十分刺眼,在一片明亮的阳光中,曼苏尔看见大队侍卫簇拥着两个人走了进来,由于光线的原因,他没有看清身材较矮的李隆基,却看见了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的李庆安,他顿时愣住了,随着大群人走进殿内,他这才看清楚了走在前面的大唐皇帝,这是一个老年男子,据说已经统治了唐王朝四十年,他的脚步显得沉重而疲惫,脸上有些浮肿,皮肤苍白而没有血色,虽然看得出他年轻时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但现在不是了,他现在是一个走向衰亡的老人,曼苏尔的心中不由生出一丝疑虑,身体这么虚弱地皇帝,他怎么会有精力来处理繁重的帝国事务?他应该让位更年轻的子孙,让他们来保持帝国的繁荣。

刚才进门那一刺眼的亮光,使曼苏尔心中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皇帝是李庆安,大唐帝国又会如何?他会命令他的军队一直打到大马士革城下吗?

“臣等参见陛下!”

众位相国一齐向李隆基躬身施礼,李隆基微微点了点头,他看见了曼苏尔,这是一个三十余岁的男子,身材中等,并不壮实,皮肤白皙,容貌温文而雅,笑容谦虚,眼睛明亮而柔和,手放在胸前,向他深深施了一礼,这个亲王特使不像一个带兵将军,而像一个知书达理的学者,李隆基立刻对他有了好感,第一印象十分重要,曼苏尔以他谦和的姿态成功地达到了目的。

整个大殿里,恐怕只有李庆安没有被曼苏尔的伪相所欺骗,当然,曼苏尔作为大食帝国哈里发的继承者,他此刻表现出的修养应该也是他真实的一面,人性是复杂的,不会只由黑和白组成,李庆安了解曼苏尔的另一面,在河中残酷地镇压什叶派穆斯林起义,镇压粟特人的反抗,李庆安知道他现在的低姿态的用意,他是想用谦卑的姿态换回正在银矿中劳作的两万战俘,李庆安心中不由冷笑一声,这个曼苏尔的方式是对的,只可惜他的谦卑用错了对象,他的两万战俘可不在长安,而在他李庆安的手中。

李隆基慢慢走到曼苏尔面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问道:“你就是大食的储君?”

尽管曼苏尔听不懂李隆基说什么,但李隆基的眼神、语气却不需要翻译,这是一种宗主国对附属国才有的态度,阿拔斯哈里发在刚即位时,也用这种语气和态度垂问过粟特诸国的国王们。

曼苏尔心中忽然感到一丝不满,大唐凭什么用这种态度对他,但这丝不满只在他心中一闪而过,心中再不满也得忍住,他听了翻译,依然恭恭敬敬答道:“大食只是偏邦小国,我们哈里发陛下崇尚大唐悠久的文化,这次我来长安,也亲眼看见了大唐的繁盛,看见了长安城的宏伟,让我深感自卑,大食愿从此为大唐牵马执鞭,做大唐忠心的仆人。”

曼苏尔这番话说得诚恳无比,可以说就像及时雨一样到来,今天大唐连发动一场战争的国力的都没有,令李隆基深感沮丧,也让他对大唐的强盛产生了动摇,而曼苏尔的这番迎奉话恰好打动了李隆基那颗已经不太自信的心,让他心中舒畅之极,不仅是他,就连几个相国也如沐春风,捋须笑而不言,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千古不变的名言。

李隆基呵呵大笑,连声赞道:“说得好,储君殿下万里迢迢出使大唐,足见大食的诚意,就凭这一点,我大唐也会表现出相应的诚意,殿下请坐吧!”

众人坐了下来,李庆安也坐在下首,曼苏尔的表现他心知肚明,但他并不干涉,尽管安西事务由他来主导,但他现在是在长安,长安不是他做主的地方,保持一种低调对他没有坏处,更何况他也需要大唐和大食缔结和平协议,能让他集中精力对付吐蕃,等回了安西再慢慢和他讨价还价。

李庆安刚坐下,便感觉到曼苏尔在观察他,其实曼苏尔心中也有数,以李庆安对大食的了解,他那一番鬼话只能瞒住不了解大食的唐朝皇帝和相国,却瞒不过李庆安,曼苏尔唯恐李庆安从中作梗,使他此行功败垂成,但从李庆安现在的表现来看,似乎李庆安也无意破坏他的表演,让曼苏尔一颗心略略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