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页

天下[校对版] 高月 1784 字 2022-11-12

“你很诚实!”李隆基赞许道:“这才是朕想看到的大将,看见别人高封了,自己心中不服气,便要奋发立功,也要拼一场,这便是朕封安西军后希望看到的结果,所有的大唐将士都能知耻而后进,争相立功获得荣誉,朕是绝不会吝啬那一点点官爵,安将军,你攻打赤山的请求,朕准了!”

“谢陛下理解!臣虽然不需要朝廷给予钱粮,但臣的骑兵恐怕不足,希望陛下能答应臣向朔方借骑兵。”

“安思顺是你兄弟,你们自己商量便是了。”

“不!不!军队是陛下的军队,臣只能借安思顺的几个儿子,没有陛下同意,臣安敢私借朔方一兵一卒。”

安禄山的回答让李隆基非常满意,兄弟再亲也只能借子侄,而军队可是他李隆基的,今天这个安胖子表现得非常不错,确实要好好嘉奖一下,李隆基便欣然道:“好吧!你要借多少骑兵,你去和安思顺商量,朕都准了。”

安禄山要的就是这句话,为这句话他已经等了三年,他什么兵都不要,他就要阿布思那两万最精锐的朔方突厥骑兵。

“臣一定会奋勇杀敌,用契丹的人头来向陛下请功!”

……

就在安禄山借兵方案终于得到李隆基批准的同时,李庆安正带着曼苏尔游览长安西市,经过一顿饭局,他们的关系已经拉近了很多,甚至曼苏尔提出李庆安能否释放大食战俘,李庆安也没有明确拒绝,也就是没有关闭谈判之门。

尽管李庆安下一步将剑指吐火罗,但哥舒翰提出的吐蕃战役却打乱了李庆安的计划,使得他的吐火罗战役不得不向后推迟,当然,能够先收拾吐蕃人,解决后顾之忧,也是最佳的方案之一。

所以李庆安也希望能和大食达成一种类似停战协议的和解条约,让他有时间发动对吐蕃的战争,否则两线作战,他的后勤也供给不上,李庆安也知道大食的主要精力将会放在非洲,这就使大食无法全面反攻唐军,双方都有停战的意愿,现在就看在谈判中谁占上风了。

但这却不是李庆安带曼苏尔参观长安的目的,让曼苏尔了解大唐的雄厚实力,这固然能在谈判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李庆安用意并不在此,李庆安是一个有远虑的人,他希望大唐开阔的胸襟能同样吸收伊斯兰的文化,他也希望曼苏尔这位阿拔斯帝国哈里发的继承者能够更深地了解大唐,战争不是他李庆安所需要,他需要时间发展安西经济,安置移民,积蓄粮食和财富,巩固他李庆安对葱岭以西的控制。

战争也不是大唐所需要,现在已经不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唐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历史上大唐无力镇压安史之乱,很大程度上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大唐的军队和经济基础就已被连绵不断的对外战争和土地兼并给摧毁了,以至于朝廷对安史之乱最后妥协,恶果影响千年。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树敌过多,最后只会走向灭亡,吐蕃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汉民族的威胁永远是来自北方,在南有吐蕃强敌、北有回纥契丹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再在西方树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正确的国策。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将大食势力赶回阿姆河以西,把他们打怕了,再和他们建立友谊。

他们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缓缓而行,曼苏尔背着手,饶有兴致地观察着这座大唐最繁华的商业市场,那宽敞的街道,壮观的店铺有数千家之多,店铺里堆积着小山似的货物,精美的瓷器、丝绸,弥漫着清香的茶叶,雪白的纸张,每一种货物在大马士革都是昂贵的奢侈品。

但让曼苏尔感受最深的却是大唐人身上洋溢着的自信和健康,无论是高贵如李庆安这样的高级将领,还是身份卑微的搬运货物的脚夫,他们的笑声爽朗而自信,在他们这些西方人面前,一个小小的脚夫都会将腰挺得笔直,没有半点卑恭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