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页

天下[校对版] 高月 1750 字 2022-11-12

李俅微微一笑道:“父王忘了吗?崔翘升相国前,置别宅妇的罪名可还没有取消呢!”

……

宋浑从庆王府中出来,又急去找了杨国忠,他是杨国忠心腹,但也有一点儿私心,因此是先报庆王,再找杨国忠,杨国忠的朝房不在大明宫,而在皇城的吏部,按理,吏部尚书并不过问吏部的具体事务,只过问吏部的重大事件,更多是参与决策国事。

但杨国忠这个吏部尚书却与众不同,他无论大事小事,样样事情都要过问,小到县尉提升,大到尚书调动,都要经过他过目或批准后才能执行,他俨然就把吏部侍郎的权力夺走了,同样,在兵部也一样,大事小事都是他一把抓,这是他的风格,说得好听是事必躬亲,说得难听一点是揽权不放。

不过这几天杨国忠的日子着实不好过,他的左膀右臂之一,礼部尚书崔翘出了大麻烦,被李庆安弹劾纵容家人侵占土地,证据确凿,甚至连崔翘的亲笔信都抓到了,圣上盛怒之下召他入宫大骂一顿,责令他三天之内拿出崔翘的处理方案。

圣上明显是把麻烦推给了他,让他来处理这件事,他怎么处理?罢免崔翘,怎么可能,罢免了崔翘等于断他杨国忠一臂,他还没有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

杨国忠苦思了一夜,最后在他原来幕僚,兵部侍郎令狐飞的提示下,终于想到一策,贬崔翘为礼部侍郎,责其家人退还所侵占的土地,罚俸三年,并加罚米三万石用于赈灾,但保留了崔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这是令狐飞的策略,用超常的经济处罚替代职务处罚,看似严厉,却避重就轻,保留了最重要的相国之位,也让圣上可以对天下人交代,可谓最圆滑的处理方式。

但宋浑带来的一个消息却打乱了这一切,李庆安又把庆王弹劾了,一样的证据确凿,也就是说崔翘和庆王成了难兄难弟,至少杨国忠是这样认为,法不责众,李隆基不会重罚自己的儿子,而为此重罚崔翘显然不合理,李隆基为了保自己的儿子,自然不会重罚崔翘,他决定自己将崔翘的处罚有些重了,他立刻修改了崔翘的处罚,依然保留其礼部尚书一职,只是将其正三品的散官金紫光禄大夫降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并免去其兼任的太子右庶子一职。

其实杨国忠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李隆基对于土地兼并的态度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几次下诏严禁土地兼并,却没有一条实质性的预防措施,最后竟不得不承认权贵们的土地兼并现状,只恳求权贵们以后不要再兼并土地。

在这种重利轻罚的思维下,长安权贵们哪个不拼命地扩大庄园,捞取土地,现在崔翘和庆王被弹劾,虽然有太子党反扑的因素,但李隆基真会因为土地兼并而处罚他们吗?

由于有庆王被扯出,杨国忠便将这件事看淡了,他认为没有必要为此事付出多大的代价,傍晚时分,杨国忠将崔翘的处理意见递进了宫中。

这一个多月李林甫表现得比较低调,在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被杨国忠夺走后,他的权力受到了极大地钳制,再加上他多年劳累积累,忽然心情低落,竟引发了他一场大病,在床榻上整整躺了二十天,病愈复出后,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虽然倍受打击,但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一方面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让杨国忠再侵入,同时他低调隐忍,等待反击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李庆安从宋州送来的弹劾奏折仿佛及时雨一般令李林甫喜不自胜,他在第一时间内便从王珙那里得到了李庆安奏折的全部内容,一个是崔翘,一个是庆王,庆王的弹劾涉及东宫之争,他暂时不想插手,但崔翘却关系到朝廷权力格局的变化,如果能把崔翘干下去,那相国就是六人,相国党、杨党、张党各占两人,三党便处于一种势力平衡之中,杨国忠扩张的势头由此被遏制住,如果他再联合张筠绞杀杨国忠,最后李隆基也不得不放弃杨国忠,崔翘被弹劾,这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黄昏时分,李林甫的马车停在了张筠的府门前,早有门房飞奔去禀报,片刻,张筠迎了出来,大笑道:“李相国,你自己说说,多少年没来我府上了?”

李林甫拱手笑道:“事务繁忙,莫说张尚书的府邸,我自己的别宅都已经几年未去了。”

“那今天怎么有闲暇来鄙府?”

“若张尚书不欢迎我,我这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