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高山流水

这番话,却深得台上几位作协出身专家的心意。

在文化圈子内部,那也是有鄙视链的。作协出身的人总要俯视别人一眼。

虽然影协都是赚大钱的、社会影响力也大得多,到了那些穷困但崖岸自高的文豪眼中,似乎就成了俗物。

偏偏文化有关部门也就吃这一套,领导职务历来多半在文豪或者宣传口的干部当中产生,至少也是剧作家、音乐家。不会让拍电影电视的人当bu长的。

“这个小姑娘不错,价值观很正。文艺文艺嘛,文学才是艺术的最正道。”某专家不由自主如是想。

然后大家眼神一交流,为首专家开口、即兴命题道:“看你履历也是姑苏人,林黛玉也是姑苏人,给你个机会,用古音吟诵一下《葬花吟》,看看你古汉语的音韵训诂之学功底怎么样。”

古代汉语的发音跟现代普通话是不一样的,反而偏近于粤语和吴语之间,所以现代人揣摩古代诗词文学,就需要音韵训诂之学。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普通话里g和eng的韵母读音是不一样的,但是在粤语里是一样的,所以才有那么多唐诗可以用粤语压成g/eng同韵。

普通话里的u/v也是截然不同韵的,不过在部分会稽以南的吴语区,却能读成同韵,比如“读书”这个词在部分吴语里是“读书(xu)”,这样唐诗里的“竹帛烟销帝业虚……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押韵了。

而《葬花吟》这首词里,好几处阴险的古今不同韵,也存在典型的“在古吴语里是同韵的”问题。

比如第二阙一二四句的“惜春暮/无释处/来复去”这三个韵脚应该是押的,但普通话里“暮/处”都是u的韵,而“去”是v的韵,这就要借用上面提的“帝业虚/不读书”的u/v同韵古吴语读法避过去了。

曹雪芹毕竟是一代大家,他写林黛玉是姑苏人,自然会让林黛玉创作的《葬花吟》也是符合在古吴语下押韵的规则。

在80年代初,因为穷学生大多录音机都没有,而买得起录音机的又没什么机会去到北师大一级的文学研究学府专门研究这个,这道题目就显得非常难了。如果是北方考生、天生不懂姑苏方言,那就更增一层难度。

然而任雨琴听到了题目之后,却大大松了口气。

这是撞到她专业上了,看样子专家也只是想看她大学里有没有认真念书。

当下她清了清嗓子,用考据过的、略带明清古音的吴侬软语,把《葬花吟》吟诵了一遍。

“是这么念的么?”台上某位专家居然还轻声问出题的主考专家,显然专家们也不是人人会念。

“就是这样的,功底很不错啊。能把‘惜春暮/无释处/来复去’这一联的三处韵脚都念对,说明平素修养功底已经很不凡了。”出题人微微点头,居然自己都有些得意。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顶级的红学大师,一听对方能把《葬花吟》里的吴侬软语古音押韵都念对,其他就不用看了。

一伙考官随后又考了古代礼节、分曹射覆这些古代文人的游戏,频频点头。

最后,终于有一个不是作协口出身、今天敬陪末座的考官,也要出个题。

这个考官是影视口的,刚才看着任雨琴各种崇文抑影,其实内心是有点不痛快的。然而话事的主官都是文学口的,他也没办法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