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不服的都给爷剿灭了

几点因素综合,国内从81年开始,陆续饿死散伙的承包制小翻译社不少。

马风的“西湖翻译社”幸好是开在旅游城市,每年还能转型回头做涉外野导游生意。若是那些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承包制翻译社都直接关张了。

加上83年因为治安问题开始yd,《加里森敢死队》被停播,形成了一个严查暴力外国片的导向。

这一年中影发行放映公司总共的引进片指标,居然只剩11部,三大制片厂443瓜分,小厂更是一点机会都没有——这个数据,是闻莺刚刚告诉顾骜的,而闻莺的消息来源,其实还是平时给萧穗打电话,从沪江厂问到的内幕。

历史上,明年yd稍稍过去,译制引进放宽,但也不可能回到81年以前开闸放水一样的好日子了。

从84一直到90年代初,国内的行规会变成:中影发行每年只有50万美元,引进15部片子,一律老规矩,买断制批片,没有分账。

也就是说平均每部电影只会给外国资本家3万多美元,买5年随便放。

千万别觉得这个数字太抠了,外国大电影公司肯定不肯卖——历史上,史泰龙的《第一滴血》,就是被哥伦比亚影业以3万美元的价格,卖断了中国内地的5年放映权。那大约是85年之后引进的,还一度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约卖了两三千万人民币的票房,对于中影发行来说简直血赚。

《终结者》则是90年进入中国的,同样也就花了中影发行不到10万美元。不过好像美国人后来也学精了,不再允许你一放放5年,而是改成最多买断放3年。

顾骜陷入了沉思。

翻译社这点小钱,他当然是看不上的。马风虽然每年还给他分红,顾骜连账都懒得查(因为当初马风接单子需要沪江制片厂的关系,而萧穗有关系,所以其实是相当于给萧穗的分红)

不过,既然别人认了你当大佬,就该有做大佬的样子,要给兄弟们找出路,这样将来才能更加服众,江湖威望高涨。

不然留下一个“这个大佬就知道收保护费,马仔生意萧条了就一脚踢开不闻不问”,岂不是臭了名声。

顾骜是那种从还未大发之前就要老婆给自己拍纪录片,记录自己“一贯正确,立贴为证预测自己铁定牛逼”的人。

所以他非常爱惜自己的传奇名声,不想被人留下“原始积累阶段也很跟别人一样血腥、钱不干净、翻脸不认人”之类的印象。

后世那么多穷人为什么仇富?而且尤其是仇改开初年钻空子暴富起来的?不就是觉得他们不叫“奋斗者”而叫“既得利益”,一开始原罪不干净么?

顾骜希望明明白白让后世中国人心服口服:老子不但有钱,不但首富,而且从第一桶金就很干净,还很仗义,不靠利用完兄弟榨干价值就扔,想仇都没借口仇!

还是乖乖五体投地跪添喊爸爸吧!要仇仇别的富豪去!

于是,顾骜很自然而然地就仗义提出:“目前翻译社情况还挺得下去么?如果愿意全职跳槽的,只要经过筛选,能力合适,可以安排一部分去天鲲娱乐的营销部门。我具体找人安置。”

闻莺连忙笑着说:“还行,这不是跟顾哥您随便聊聊么,怎么就成哭穷了。再说,有些慕名来投奔的也没毕业呢,就算毕业了,国家分配也不好违抗啊,哪能一毕业就投奔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