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就是基辛格不惜自降身份,来邀请顾骜读博的另一层理由。

如果顾骜拖到5月份再去,伊朗人质事件的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基辛格宁可答应“你先来、不管完没完成工作交接,先来读一个学期。大不了中间再休学慢慢交接原单位工作”。

至于基辛格希望顾骜怎么带话、带什么话、又如何确保保密和互信,顾骜暂时猜不出来,不过去了美国迟早会真相大白的。

“罢了罢了,总之事情解决了就好,时间上没耽误,也没触怒基辛格阁下,皆大欢喜。我去跟你们主任汇报吧。”

刘校长冷静下来之后,发现顾骜虽然说话激进冒险、又斤斤计较,但最后也没酿成不良后果,确实是漂漂亮亮把事儿办成,还利益最大化了。

既然结果是好的,人家也确实立了大功,刘校长还能说啥呢?

他对顾骜的态度,有点儿像后世《亮剑》里的己方高级将领,面对李云龙这种又能打又不按体面出牌的“悍将”,那种又想重用又想敲打的态度。

顾骜这厮,本事是有的,从外国人那儿为国争取利益也是很厉害的,人设更是鹰派得一丝不苟。

就是那种强硬和锱铢必较分毫不让结合到一起,有点小家子气了。

只能说一种人才有一种使用方法吧。

因为中美时差关系,顾骜这边与基辛格通话分赃完后,已经是深夜了。

刘校长也不好为此打扰大领导。

只能是他自己先归纳一下情况、写了一个小结,准备明天白天再去向主任、部长等领导汇报基辛格邀请函的情况、外交学院的“留学交流工作进展”。

因为提前文字修饰过了,刘校长没有直接全文描述顾骜和对方的电话,还给顾骜留了点面子。

报告里只说成是基辛格主动建议“让顾骜尽快去报到,把典型竖起来,拿到学籍后再慢慢休学交接原工作”。

其实么,站在主任乃至“机科办”具体领导的角度上,也不觉得顾骜有多么不可或缺。

但既然是基辛格教授主动应允了‘先去再说,中间可以休学’,他们也就顺其自然了。

另外,顾骜最新的一切证照,也第一时间重新办好了。

上面只是千叮万嘱,让顾骜1月15号,也就是报到期的第一天就赶紧去美国,千万别耽误。

还说会给《人人日报》打招呼,提前留好头版版面。让新华社驻美分社的记者提前准备好采访。

到时候的报道,比中美正式建交时的规格肯定要低很多,但也够用了。

留个四分之一的版面,给基辛格阁下和顾骜合影。

另外四分之一版面的文字报道,说说乔治敦大学华尔士外交学院的逼格咖位、此前有哪些湾湾政要使节的子女在读、而如今终于有了第一个大陆学生,再让基辛格阁下表个态,该外交学院以后再也不招湾湾留学生。

下面再加点儿“xxx国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湾湾断绝‘邦交’”的新闻简讯。

至于这个xxx具体是啥,可以先空着,把其他格式文章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