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你都不知道自己不懂

两人对着名单,就分歧比较明显的几十项,每一项用几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两三个小时就很快过去了。

叶纨忍不住打了哈欠:“那你觉得下一步工作方式该咋整?”

顾骜很有建设性地指出:“明天就现状打个报告,找刘院长申请一下:我们先把每个技术对应责任的国内设计院、研究所找到,然后当面登门拜访,或者打电话,咨询这些技术的潜在用途,让专业人士评估、我们只负责启发他们。当然了,我们的最终动机和真实目的,不能告诉基层技术专家们,所以我们要总结一套提问的话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能不能伪装成其他用途,伪装后会不会穿帮,应该由各个对口研究所的人参考。

而目前派来的两个可靠的工程院院士,他们的目的只是提供权威的人士意见,负责告诉顾骜和叶纨,谁在该领域的国内最专业。

相当于是一个人力资源的索引。

没办法,国家性的科研追赶计划,讨论起来就是这么繁复,一层层的科技树嵌套,导致上层节点的科学家或许都不懂具体问题,只懂遇到哪些问题该找哪些人。

“这样吧,如果一个研究所涉及到的技术只有3项以下,我们就打电话搞定。如果超过3项的大所,我们分头坐飞机出差跑吧。”叶纨想了想后,如是细化建议。

顾骜点点头,不容置疑地分工:“我来写面向技术负责人的提问话术清单,你写给校长的汇报。”

“成交。”

两人又埋头奋笔疾书,又是三个小时倏忽而过,一直自习到后半夜。

……

“这个建议不错,非常扎实,也有建设性和可行性,一看就是踏踏实实的。小顾这份咨询话术总结得也不错,你们都可以参照执行。”

次日上午,刘校长浏览了一番叶纨那篇长长的报告,频频点头。

“给你们两天时间,找陆院士和唐院士一起,把责任清单和院所具体责任人列出来吧。然后,凡是涉及到的设计院所在的国内城市,你们随便飞。

手续和经费会有有关部门帮你们一站解决的。你们就分头行动,月底之前我要看到所有的掩护用采购名目。”

“好的,校长。”顾骜一口答应。

他突然觉得这种高屋建瓴的统筹工作,也挺有成就感的,虽然没有表面的浮华。

然后就是三天的梳理,乃至十天的出访。

按照跟唐院士、陆院士讨论出来的名单,一共整理了40家左右的科研院所,而且名单并非求全,而是在每个品类里都只挑一两家拜访。

比如航空工业虽然西沈蜀xxx有好多家拳头单位,但就找了个这衷的西提供咨询就够了。这也是兼顾距离和技术血统(不好找只熟悉苏系技术的沈系)。

海军,冶金,石化,电子……各个领域都只找熟悉美日德法等西方技术现状的头部研究所。

考虑到直辖和省城级别的城市,往往会有多个研究所,因此顾骜好歹统筹了一条还算轻松的路线,在10天里只飞了10座省城级别以上的城市。

机票摞起来都比课本厚了。

不过成果也是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