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庆功宴

她对于顾骜的选择,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不解,毕竟眼下外交学院的招牌还没正式恢复,暂时借壳北二外的情况下,名声终究喊不响亮。起码得熬到80年正式复牌,才有可能抖起来。

苏泽天惋惜地劝道:“就你这成绩,还不如直接上清华呢。再说你数理化成绩这么好,就因为英语也一样好,就准备把数理化放弃了?多可惜。”

“我从来没说过要放弃数理化。”顾骜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理科成绩好,不一定要亲自搞科研。做一个综合型人才,更好的调度资源,整合项目,比一线科研人员更重要。我有自己的打算。”

苏泽天又说:“可你想过没有,清华的招牌响亮,是百年积累的。外交学院就算分数比清华高、让人觉得它更难考,也是外交部的分配政策背书导致的。

当初断档了十几年,外交部才能空出那么多肥缺来。要是一直每年保持招生规模,哪怕只有一年60个人,用不了七八年,外交部的缺就都填满了。等以后不包进外交部了,外交学院的招牌,在后人眼里肯定还是不如清华!”

这个观点,倒是让顾骜对苏泽天又略微高看了一眼,没想到这女生还挺有远见。

他是知道历史走向的,自然知道到了90年代后,外交学院的逼格确实不如清华了。

这个问题上,顾骜在接受韩婷的邀请前也是想到过的。但他最终想通了。

顾骜傲然道:“你说的,当然有道理——但是,我觉得学校招牌对我的意义,就是在刚刚20出头的时候,敲门用的。你说外交学院将来名声有可能渐渐不如清华,那至少是我25岁之后的事情了。

我不觉得以我的本事,到25岁还需要靠学历来给我贴金。到时候,无论我是什么学校毕业的,那所学校都会在招生简章的第一句话就写上:本校著名校友:顾骜。清华不清华,已经是浮云了。”

这个星球上为什么会有金融?

这个星球上为什么会有利息?

不就是因为现在已经捏着的钱,比未来可能获得的钱要更值钱么。

名声也是一样的。

在顾骜还没有名的时候,给他第一桶名作敲门砖的,这才值钱。

等他都名爆天下,名声多得拉肚子都拉不完的时候,学历招牌还有个屁用。

哪怕顾骜不当外交官,但只要在整个80年代,外交学院的招牌拿到社会上去,公认比清华牛;将来不管是去外经贸部门、进出口总公司还是自己下海,都比清华文凭更吃得开,就够了。

管他以后呢。

就像那些开了30年桑塔纳、挂了块老车牌的京城老炮,出去跟人酒局。

哪怕别人开了奔驰宝马,他只要一句“我习惯了,30年前就开这车”,别人就知道他的能量。

至于读了外交学院之后,将来能不能轻松辞职、离开体制下海,顾骜是一点都不担心的。

诸位看官千万别觉得历史上的下海潮是90年代初爆发的,就说明离开体制就得等到那时候才容易办理。

潘石屹那票合伙人里,有几个82~84年就不要公务员身份下海了,不照样没人阻拦他们。

80年代初就下海,唯一的损失只是没有后来的“停薪留职”,也就是说只要下海就得彻底抛弃国家干部身份,甚至抛弃个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