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页

锦衣夜行[校对版] 月关 2014 字 2022-11-11

且不说出海剿匪,光是弹压安抚,防止军队哗变,这就够让李景隆头疼的了,如果他剿匪未成,先逼反了自己的兵,朱元璋岂能给他好果子吃?

李景隆反复思量,有些放心不下,也想赶去卫所看看情况,可他还没有走到大门口,就让浙江布政使司以及杭州府的大批官员给堵了回来,这些人都是来诉苦、告状、讨主意的,一大堆人七嘴八舌说了半天,李景隆一个头两个大,才约摸听明白了一些。

这些官员说的问题很多,很杂,布政使司提出:浙江府市井萧条,卖无可卖,买无可买,大批的行商坐贾向官府抗议、施压;税赋征收出现困难,沿海百姓主要靠经商、打渔来完税,土地又贫又少,根本不是沿海地区税赋的主要来源,看这情形,今年秋税完收恐怕很成问题;由于经济萧条,各地需要官府救济的贫困民户不断增加,需要向朝廷请款请粮,现在李景隆是浙闽两广沿海诸省的总督抚,这件事得他签字点头,上报户部,要不然一俟饿死了人,或者激起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按察使司提出不断有船主、渔户反映他们的船被收缴了,但是官府给付银两不足,以致不断发生官民冲突,各种官司层出不穷,告官的、告民的、打罗圈架的,不一而足;有些告老还乡的官员和有名望的士绅受地方委托,秉承民意,已经准备向朝廷弹劾曹国公和杭州府官员强奸民意,滥施淫威,滋扰地方,祸害百姓;同时抢劫、盗窃、坑蒙拐骗的各种案件犯罪率开始直线上升。

李景隆听得毛了心,他连连答应一定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好不容易把这些满腹牢骚的官儿们给安抚住了,然后强装笑脸亲自送他们出去,结果一到大门口儿就发现,这些官儿们也出不去了,不知道杭州府的百姓们怎么知道各府各道的官员今儿都到曹国公这儿来了,自发地聚集起来,把个曹国公的行在围了个水泄不通,群情汹汹,为民请命来了。

李景隆忙不迭又退回来,爬到庭院里最高处的一座假山上,跷着脚儿往外一看,只见庭院外边人山人海,一眼望去沸沸扬扬无边无沿,不禁有些害怕,连忙叫人调兵护住行在,以防百姓冲动之下强冲府邸,奈何府里的人谁现在还出得去?

李景隆无奈,只得逼着杭州府的父母官出面安抚百姓,杭州府的官员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出面,好说歹说,折腾了两个多时辰,总算让百姓们陆续散去了,提心吊胆的李景隆这才把那些一肚子牢骚的官员送走,返回后院儿就一屁股坐在躺椅上了。

两个多时辰,他一直站在假山上观望动静,可把一向养尊处优的李大少爷累得够呛,他有气无力地喊着杭州府拨来侍候他的小丫头:“抱琴、司棋,给老爷给我捶腿,先打盆热水来,哎哟,这脚上都站出水泡来了。”

等了一会儿,没动静,李景隆扯开嗓子又喊:“侍书、入画,给老爷沏杯茶来,再拿几样小点心。”

还是没动静,李景隆恼了,趿起鞋子跑到丫环房一看,四个小丫头在那儿悲悲切切,正不知说着甚么呢,敢情四个人压根没侍候在外边,难怪没听见他的吩咐。

李景隆怜花惜玉之心顿起,连忙放柔了声音,问起四女伤心的理由,结果一听之下李景隆当即就黑了脸,屁也没放一个,抹身就离开了。

什么她哥哥的双桅大船被巡检司给没收了,才给了五贯的钱,这船当初是从村里周老爷那儿赊了钱造的,连本带利现在账还没还清呢,光是欠账就有八贯零四百二十八文;什么她爹从闽南进了一批荔枝,因为市井萧条,士绅人家也有点紧巴,没人购买,眼瞅着腐烂变质,要赔个倾家荡产。什么……

这不是添堵么?

李景隆茶也没喝,点心也没吃,脚也不泡了,回到卧室往床上一躺,正琢磨着这种种迹象是不是沿海官绅联起手来对他进行的反扑和抵抗,到底有什么手段才能解决眼下这些困境,他自己家里又来了人,送的还是急信儿。

这回可不是夏浔与苏颖给他制造的麻烦,而是赶巧了,要说巧其实也不算巧,因为夏浔当初对苏颖说李景隆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在杭州府穷数年之功来实施一场靖海战役时,就已考虑到了朱元璋年迈,十有八九今年归天的因素,只是他没想到李景隆虽然因靖难一役名垂青史,成为大明朝有名的大草包,其实其人倒也不是无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他的政治嗅觉也是很灵敏的,朝中大局的变化,他也在时刻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