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英国公张维贤

真正能流传的就是兵书。而这些兵书都是理论类的居多。《太公兵法》、《六韬》、《孙子兵法》……等都是抽象的理论知识。

华夏基本没有具体的战争动员、步兵分队指挥,军队编成,军事后勤等实操方面知识。至于地图地形、气象知识、道路交通情况、防病防疫、阵型配合等。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知识。但是,这些都极度缺乏传承。

只看《孙子兵法》是不能打仗的。军队是极其特殊的武装团体,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亲自带兵,深入一线,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一支军队。

所以华夏的名将多出于行伍系。也就是从士兵一路上来的人。

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基层理解军队的构建原理和运行规律。但是这些名将,一旦去世。这些极其珍贵的,用无数生命和鲜血总结出来的经验,绝大部分都会失传。形成断档。

然后,在下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再度有人重新总结,然后再度失传。

三千年来,华夏的战争就是这样。不停的在一个圆圈里重复。期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军校作为一个继往开来的军事知识传承和培养人才的基地。而皇帝对兵学传承的高度警惕也起了极度不好的作用。

战争一结束,恨不得立刻把兵书都烧掉,把有本事的名将都挂起来、看起来,或者杀掉。

所以,杨凡才在兴禾书院里办了陆军讲武堂,在济州岛办了水师学堂。

将来那些功高震主的名将,可以脱离指挥岗位,去书院教书,传承军事知识,也避免了主上对他们的猜忌。

张世泽去和杨凡西征,是英国公张维贤和崇祯做的利益交换。

他人老成精,十分清楚,今日的英国公府就是

一个空架子。他们祖孙三代就没有一个知兵的。虽然一直掌着京营,但是,打仗那是不行的。

张世泽进入三溪堂,看到他父亲张之极也在这里。

「孙儿给祖父和父亲大人请安。」张世泽赶紧上前几步,跪倒给爷爷磕头。

张维贤明显看着老了很多。颤颤巍巍的坐在那里,十分消瘦,精神也大不如前了。顿时鼻子一酸,落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