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杨凡要动八大皇商的原因二

货币总供给少于社会总生产,就是造成通货紧缩,造成物价严重下跌。从而导致谷贱伤农。

张居正改革之后,农民需要把谷物出售变成白银,用来缴税。

但是白银在流通环节持续减少,甚至到了万历晚期,开始断崖式减少。导致农民必须卖出比以往更多的谷物才能凑够税银。

这一切都导致了财政困难。而明朝是一个以农业税为主要税种的国家。也极大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白银涨价,导致市民的生活成本高企,服务业人员和工匠等人,生活也逐渐陷入困顿。

其实,皇帝和大臣都是清楚这一切的原理和前因后果的。他们也做出了努力。首先就是瞄准了海外的白银。

永乐七次下西洋,就是为了通过贸易换回来白银、黄金,甚至是国内缺乏的货物用来以物易物。加强国内商品的流通。稳定物价,保证民生。

永乐大帝下西洋,宣宗朱瞻基也筹备下西洋,但未成先驾崩了。英宗也准备下西洋,筹备了半年,还没开始,就遭遇了土木堡之变。

武宗皇帝,不仅会在豹房享受,他还在大同会战中,打败了统一蒙古的达延汗的南下,导致蒙古重新分裂。而且也在筹备下西洋。但是他很快落水。此事不了了之。

到了嘉靖朝,皇帝再度准备开海,用了严嵩等人。严嵩等人最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打成奸臣国贼。开海胎死腹中。

嘉靖明白大明的通货紧缩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程度。银价上涨,直接影响百姓的生活。

严嵩强迫东南沿海把种粮食的土地,改为桑田,用来生产丝绸。导致很多农名饿死,甚至引来暴乱。表面看起来是十足的恶政,嘉靖为何要干这种招骂名的事情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丝绸可以从东西方贸易中,为大明换来急需的白银。

只有朝廷手里有足够的白银,通过俸禄和开展工程,把白银像血液一样输入流通的血管,才能把大明的贫血病治好。

嘉靖失败后,嘉靖的儿子搞了后来隆庆开海,搞了一段也被迫被取消。

到了万历朝,东瀛的战争结束了,东瀛开始闭关锁国。(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正好是大明成化以后的时期。)

战争时期各個势力,纷纷通过和大明的贸易,换回急需的战争资源,从而大量白银流入大明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那时候,每年有五六百万两白银流入大明,极大的缓解了朝廷的税收困难。民间也大大受益。稳定了货币的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