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页

赵勤成已经七十多岁了,早该是致仕的年纪,无奈太和帝一直留他,他便一直留在朝堂上为大梁鞠躬尽瘁。

见他站了出来,其他人还以为他莫是有什么话要说,谁知对方确实有话说,说的却是重提他想致仕的事。

最近几年,每年赵勤成都要提一次想致仕告老,每一次都被太和帝挽留下,他的话也都是老生常谈,大家耳朵都听长茧了。

前面都挺正常,都是说朝廷对他的看重,太和帝对他的信任,以及他身体如何如何,谁知后面话音一转,说到他也该给后进之辈让位置了,而不该一直占着位置尸位素餐。

这话音就有些不对了,群臣正在想他是什么意思,就听太和帝问道:“那赵大人觉得枢密使一职该由何人接替?”

赵勤成微微一抖袖子,对太和帝道:“老臣以为,魏王就挺合适。”

说完,他对众官员拱一拱手道:“诸位大人一直相持不下,说到底就是不知该如何安置魏王。之前魏王已提督西北军务及兵马大元帅,如若再升调,也就只有总掌军务的枢密使合适,所以老夫以为,老夫这位置不如由魏王来接替,论军功论功绩,魏王都是当之无愧,如此以来诸位大人又何必再争。”

不,我们没有因为这事争,这话都是你说的。

当即有人反对道:“赵大人还是莫开玩笑了,魏王怎么能当枢密使。”

“就是就是,这与朝廷官制也不符。”

“有何不符?”赵勤成挑起花白的眉毛,道,“诸位大人总以魏王已封王,来搪塞这些年朝廷本该对魏王进行的封赏,如若照诸位所言,我赵奕何已是枢密使,升无可升,当该尸位素餐,不为朝廷做事。”

他又连指数名官员,“田大人如今不过四品,反正为朝廷做事立功也不会升官封赏,自然也不用做事了。还有赵大人、胡大人……边关领兵的众将士们也不用替大梁征战四方,保卫疆土,反正有功无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