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形神坐忘论,经脉移栽(4k)

在交手之前,逍遥子完全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借机突破,几近勘破“最后一着”,欣喜之下,主动介绍说明道:

“所谓‘天人相离’,就是将自身周围的气场完全掌握,与外界的大天地分隔开来,形成一个与神气相融的领域。其中的精要,与‘还虚’相似,仍在于一个‘忘’字。”

“忘己、忘形、忘界,忘界之后,方能‘相离’。”他神色庄重地点出其中的方法,并开口补充道:“而与‘忘’相关的理论,据我所知,当首推司马承桢祖师所著的《形神坐忘论》。”

“司马承桢?”赵青心中暗暗回忆,想起了此人相关的事迹。

司马承桢为陶弘景之后道教上清派第四代传人,是道门承前启后的宗师级人物,曾被唐睿宗、唐玄宗尊为帝师,带领道教进入了全盛时期,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是一个难得的全才。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承桢还是李白的忘年交,算是他在道学与诗文上的半个老师。

听逍遥子的说法,他虽然奇遇得到了“天长地久不老长春功”,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传承,是来自于司马承桢传下的道脉。

或许,逍遥派之所以重视各般杂艺,也是沿习于此。

只听得逍遥子简述道:“‘坐忘’之旨:‘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是谓坐忘。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

“求道之阶,先资坐忘。坐忘者,为亡万境也。故先了诸妄,次定其心,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空然无基,触然不动,如此则与道冥,谓之泰定矣。”

“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

“形随道通,与神合一”,原来这就是对《庄子》中“神人”的准确描述吗?

赵青心中忽生感悟,明白了经“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和得道”,以循序渐进的七阶“坐忘”,而臻至“形神合一”“得道成仙”的大致道路。

同时,听着逍遥子对《坐忘论》的讲述,她也作出判断,知晓自己目前正处于“真观”与“泰定”之间的境界,若能长久维持“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泰定”之境,便能破开通向“炼虚”的门槛。

而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清朗的声音,续上了逍遥子的讲述:

“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

赵青心念一动,逍遥子战力低于预计的原因,或许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修行更加于偏向于防御、生存的方面。

她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无崖子跟苏星河两人,自远处一座殿阁边上的过道走了出来,两人向着逍遥子长拜而下,却在十数丈外被他虚扶止住了动作。

既然王语嫣到了少林寺,他们两人也早就到了这里,向寺内僧人寻了一处暂宿的居所,不过并没有兴趣参与声讨玄慈的大会。

而在听到外界交手的响声,以及感应到寒冷凌厉的剑意时,两人及时地出来观察,并认出了与赵青相斗的逍遥子——虽然苏星河未曾见过他师祖的面目,但无崖子也留下过相关的画像。

“师弟!师父寻找你多时了,你怎么才出来……”见到突然出现的无崖子,童姥心神剧震,随即喜上眉梢,连忙冒雨奔了出来,向着他直扑而去,身后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残影。

正当她要跟无崖子来一个大人与小孩间的拥抱时,童姥忽然间发现了他腿脚上的异状,立刻强行刹住了脚步,神色复杂地道:

“师弟,你的腿……伤得重不重?需要我帮忙吗?对了,还有师父在,肯定能治好的!”

一把推开神情讶异的苏星河,童姥直接把无崖子横起抱在了怀里,抱着他向逍遥子的位置奔去,动作比来时候轻柔了许多。

在她奔回到一半的时候,不远处群雄避雨的地方,有七男一女突然间也奔了出来。

其中一个拿着方板的黑须老者与另一个容貌奇古的抱琴老者,以及在江湖上名望极高的“阎王敌”,三人跟着童姥后头,似乎是要追回被抱走的无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