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读完之后,赵祯是既感到意犹未尽,又忍不住牵挂接下来的剧情,还更想把顽皮又大胆的柳七捉来打板子。

怎能明目张胆地这般刺人呢!

对于这等冒犯,可千万不能轻易放过。

——干脆就罚柳鸳鸳一年多写几本话本好了。

赵祯愉快地想。

作者有话要说:  赵祯:你在想peach

陆辞:谢官家帮我大忙。

第二百七十二章

从朝臣们尚有闲心操持官家大婚、还偏偏选在与党项局势严峻这一节骨眼上的举动,陆辞敏锐地察觉出了什么。

最为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庙堂内有盘算,对外则不愿见民间落得人心惶惶,有意用陛下大婚之事安抚百姓,缓解备战带来的紧张氛围。

要么,则是朝官们对一触即发的西北战事忧心忡忡,所忖消极,方仿效先帝奔赴对契丹那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前,宰辅王旦的做法:为确保国体无失,劝谏先帝立下太子。这么一来,倘若在数年之后,官家当真也面临似先帝那需御驾亲征的抉择,身后亦尚有血脉留存。

但除了这两种设想外,更有陆辞最为担忧的一种可能——那便是京臣傲慢,虽对王钦若受掳感到同仇敌忾,却是打心底地既看不起穷兵黩武的李元昊,也不把西夏这一‘弹丸小国’放在眼里,认定两势一旦交战,党项必败无疑。

受这种轻敌心态的影响,他们并不看重日后战役,才有闲暇操持皇家婚事。

思及此处,陆辞不禁蹙眉。

若真是后者,可就大事不妙了。

由汴京传递出的‘轻视’信号,可是很快就会被善于揣摩上意的地方官给捕捉到的。

也唯有这一推测,才同他那些这几个月来陆续送去京中,但凡涉及‘先发制人,尽快对忙于整顿内务的李元昊用兵’的提议,具都石沉大海的结果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