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陆辞见他反应有趣,索性慢悠悠地补了一句:“狄弟此言差矣,我可从不谬赞他人。”

狄青:“…………”

好整以暇地欣赏了一阵狄青这脸颊红通通的,差点要埋首桌上,根本不敢与他对视的羞涩模样,陆辞见好就收,正经道:“你年岁尚小,纵使不喜诵读经义,练作策论,而更好舞刀弄枪,亦无可厚非。”

放在后世,狄青这岁数,也只是小学刚刚毕业,正是心性不定,最为贪玩好动的时候。

哪怕狄青心性较为成熟,显然也还不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对自己将来做出明确和靠谱的规划。

更何况陆辞认为,自己将人从汾州老家带出,背后可是狄父的万分信任和殷殷期待。

单只为这份监护职责,他肯定也要压着狄青先老老实实念一阵书,等岁数长些,再做具体决定。

但陆辞同时也想到的是,若是狄青当真有从武的意向,观其表现又的确有这方面的不俗资质,那恐怕还得增加一些武艺和兵书的课程,以免荒废了黄金时间。

陆辞细忖片刻,将建议梳理一番,才徐徐开口道:“大宋武官,出身不外乎两种,一为行伍出身,二为恩荫入仕。后者与你并无关联,只看行伍出身者,为禁军军人由诸班直而迁诸军将校,凭借的标准,则是军功和年资,拔优所看的,则是‘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对兵书韬略并无要求,因此行伍出身的武官,大多不通文墨。”

狄青若有所思,不时点头。

“我再同你说说武举,”狄青听得认真,也的的确确在思索着自己的话,陆辞自然愿意再同他再多说一些:“咸平三年,官家曾命二制、馆职详定武举人入官资序故事,然最后皆议而未行,近来太子正忙于筹备制举,怕是短期内都无暇顾及它,更遑论重开了。”

陆辞未言明的是,即使小太子踌躇满志,有意大刀阔斧地行动,碍于顶上还有官家看着,自己不过是担了监国一职,也不好表现得太过心急。

“在制举之中,有‘军谋宏远武艺绝伦’一科,意在选拔将才,具体章程还未定好,但你若存有意向,这应是近几年来,最可行的出路了。”

说到这,陆辞见狄青已是两眼蚊香,显然快跟不上了,便笑着做了最后总结:“你要考虑具体走哪条路子,此时还为时尚早。不过就我认为,武举和有关将校科的制举重开虽是迟早的事,然今人重文雅而轻武节,战时亦好以文制武,纵中了武举,日后于升迁一途仍旧坎坷,与拔于行伍者几近无异,莫太寄希望于它。若能有个贡举出身,则大有不同,你且好好考虑。”

陆辞因接连主持贡举解试、制举定科等事宜,对被废弃多时的武举,也颇为了解。

将门子弟从恩荫入仕,继承父祖之业,所得武阶最高为东头供奉官,最低也为三班借职。而他们所需通过的出官考试,简单得‘止令读律,写家状’即可。

相比之下,武举应试则要苛刻得多:先必须得保奏方得应举,之后更需连过四试,囊括《武经七书》,《孙子》,《司马法》等兵书,以及弓马武艺才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