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他并不是担心着铁定要误会他用意的寇准的感受,而纯粹是忌讳王钦若的阴招。

有过受其谗言诬陷的翰林学士李宗谔的前车之鉴,他对这尤其热爱于损人不利己之事的阴毒小人,自是憎恶之余,也防备到了极点。

——落得如此局面,要怪,还得怪他当初不听李沆所言啊!

王旦垂着首,极轻地苦笑一声,便敛了神情,恢复一如既往的肃容,带着一堆没机会在早朝上展示的奏疏,全在散朝后求见陛下去了。

“王相来了啊。”

赵恒见是王旦来,勉强放下手里的道经,给其赐了座,又轻咳一声:“说吧。”

王旦装作没听出官家的心不在焉,一本正经地将摆在最上头的陆辞的奏疏,给轻轻地推了过去:“此奏疏出自摅羽之手。臣读过后,不免有些感叹,他虽年纪尚轻,却已知几分治州的繁难了。”

“哦?”听到陆辞的表字后,原本只是强打起精神来应付王旦的赵恒,才真正生出一些兴趣来:“我倒要看看,由我亲点的那位陆三元,到底写了什么。”

皇帝的兴致,就如王旦所料的那般被勾起来了。

见一切顺利,王旦只微微一笑,安安静静地等着。

他让陆辞走的这手以退为进,哪怕别人难以洞察玄机,但的确不是一步差棋。

离京去外地任官,最怕的不外乎是就此沉寂,被官家遗忘,恩荣不复。

或是奏疏被有心人阻挠,难以上达天听。

但有王旦把持,稳坐朝中,就不可能出现这两种频见的情况。

当初要劝服对陆辞正喜欢着的官家同意将人外派,王旦也费了好一番功夫,还好举对了例子。

一听王旦将当初太宗皇帝有意贬谪寇准之事翻了出来,才真正戳中了赵恒的隐秘忧心。

先帝对彼时还年轻气盛的寇准的极其器重,不比他对陆辞的还要来得厉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