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在读过几遍后,他们就毫不客气地写下了简单评语,将缺点放大和强调后,皆给了“中次”的评级。

毕竟这一届举子们多在偏重时务的策论命题上折戟沉沙,就把这份放平时只能道句尚可的作品,给生生衬托出来了。

这评级虽略微偏低,但他们心知肚明的是,自己有意拉低,而身为主司的刘筠势必也有意拉高对方的分数。

做最后评等时,刘筠纵为主司,也必须将他们的意见参校在内,做出折衷。

这么综合下来,八成是让陆辞以‘中上’的定级,进入最终的榜单吧。

他们自不像寇准在针对被张知白举荐的晏殊时,表现的那般好恶分明、凡事不留一线。

要是阻挠时用力过猛,把这么一个注定前程似锦的郎君得罪透了……不但容易被捅出去,达不成目的,还将塑出死敌。

只略微压低的话,倒能托说是‘批卷人各不同,权衡莫当于人心’之故,亦可自辩。

这么想定后,他们心里安定许多,将批阅好的陆辞卷子放在一边,等其再被送去知贡举官处确定高下了。

还埋首于初轮考校的刘筠,对此且还一无所知。

七千多人的试卷堆起来可谓浩如烟海,他日以继夜地批阅着,也直到了二月上旬,才终于批到最后五十份。

在翻到‘焨’字号卷时,饶是满心疲惫,刘筠在草草读过几页后,还是忍不住‘咦’了一声。

在短暂的错愕后,他不假思索地立马翻回卷首,亲自核对了一遍封弥的字号。

确定没有人粗心大意地将公卷混进来后,他却是愣在当场,更觉不可思议了。

这怎么可能?

哪怕只是粗略几眼,也能轻易看出,这份游刃有余的精妙,就基本是跟限时紧迫的试场绝缘的。

毕竟公卷是举子本人将自身的得意作集齐的锦绣,多是灵感乍现时的精华,而非是临场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