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

人道永昌 小楼听风云 2628 字 2022-11-09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任何一道涉及到百姓的王令,都必须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

甚至于,能不颁布任何涉及到百姓的王令,就不要颁布任何涉及到百姓的王令……

百姓在王权面前,实在是太弱不禁风了,就像是蒲公英一样,摸不得、抓不得,吹口气都能令其化作漫天飘絮,随风而逝。

哪怕他的本意是像令百姓们过得更富足、更体面一些,但当王令真正落到底层时,也大概率会扭曲成连他自己都不认得的模样。

大多数的事务,都有一个“度”。

这个度,就像是做菜放盐,多一分咸、少一分澹,唯有恰到好处,才能算是一道合格的菜品。

而偌大的汉廷,官吏成千上万,成分复杂、形形色色,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是以同样的一道王令,落到底层的官吏手中,却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心往上爬者,往往恨不得将王令拆开了,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咀嚼,或一刀切,或变本加厉的去执行王令。

而一心摆烂者,则往往会本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人生信条,或将王令束之高阁,或敷衍了事的去执行王令。

真正能理解他王令的本意,并不偏不倚、公正严明去执行王令的官吏,反倒是极少数……

以前汉廷只有九郡之地,陈胜时时刻刻盯着,且有汉廷的内里向心力作粘合剂,这种情况还勉强在陈胜的控制之内。

而今汉廷疆域扩张至四州之地,麾下五十余郡、六百多县,陈胜再无法凭一己之力给治下所有郡县官吏施加压力,汉廷内部的向心力又因为疆域翻倍而被冲澹,这种情况就变得尤为突出,连一些完全不涉及到任何惩处条款的与民生息政策,竟都在一些远离中枢的偏远区域搞出了天怒人怨的恶性事件!

还好千机楼反馈及时,陈胜及时的解决问题、平息事态,才终未导致那些恶性事件发酵,酿成大祸!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事与愿违事件后,陈胜痛定思痛,思忖了足足有四五日之久,终于明悟,或许是自己的思维出了偏差。

自己太急了,也用力过勐了!

就跟种地一样,再渴望丰收,也只能尽力的做好的选种、耕种、除草、施肥,然后将庄稼交给时间,交给阳光雨露……拔苗助长,贻笑千古,他岂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从那之后,他这位在汉地之内如日中天的汉王,就一点点的收敛了自己的光芒!

他不再颁布王令,命各地百姓,必须要耕种什么粮食。

他只是将稻种的价钱调低到近乎免费赠送的程度,在将稻米的收购价格,抬高到其他粮食的数倍!

他不再颁布王令,命各地百姓,必须要养多少家禽家畜。

他只是将所有的家畜家禽的规模,都做出了一个细致的划分,达到什么规模就能领取王廷什么奖励……

他也不再颁布王令,命各地的适龄儿童,必须要入官学蒙学。

他只是派出了大量的游骑,游走于各州乡里,宣告入读王廷官学之适龄儿童,不但由王廷承担入学儿童之衣食,家中还可面粮赋半成。

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汉地百姓对于陈胜这位汉王的最新了解,都止步于“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大王种地用金锄头”这类不着四六儿却又无伤大雅的传闻。

但汉地的百姓们,却明显的感觉到,以往时时刻刻都压在自己头顶上的那座大山一点一点减轻了,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却越过越踏实了,越过越有盼头儿,再没有以前那种朝不保夕的危险感……

他们不太懂这种变化是怎么一回事。

但他们知道这种变化是从何而来。

哪怕他们嘴里不说。

但他们心里记得……

……

沉溺在这样的妙境之中,陈胜所修行的《外王内圣策》,于七月下旬,从下策,无声无息的升级到了中策!

而他的修为,也从先天初期,随之势如破竹的连破两个小境界,直接晋升先天大圆满!

百家同修、百家同修,陈胜修行至今,才终于算是琢磨出一点百家同修的味道来!

而王道,也的确如他所预料中的那般,是一条可纳百家学说入自身共冶一炉的至强道之一。

也是最适合他的道,没有之一!

一分耕耘、两份收获!

双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