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页

而运输的另一个问题便是光的扩散效应。

人造激光就算没有介质干扰,在完全真空环境中,本身也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进行扩散,如果是之前的地球科技,根本不可能激发出低扩散性的超远程激光。

这个除了机械虫惊人的设备加工精度外,自然还必须归功于慷慨的双子星。

但低扩散性不等于不扩散,因此就需要以“火炬手”充当接力者,将扩散的光线重新压缩回去。

大约每3000万公里,就需要这样一个中转,确保能量的高度凝聚!

若是以地日之间大约15000万公里的距离,差不多需要6个左右的中转站便能完成接力,这个数字并不算多,以聂云如今的生产力,就算是将这套能量传输线路布满太阳系也并非难事。

……

虚拟指挥室内。

“啪啪啪!”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为这历史性的一刻鼓掌庆贺。

虽然只是火炬1号成功上线,离戴森球的庞大设想还相去甚远,不过千里之行,这就是第一步!

“我……我们成功了?”劳伦斯依旧有些不可思议。

特别是那个能量输送损耗6的数据,几乎晃瞎了他的老花眼!

粗略一算,这差不多相当于除了激光本身的能量逸散,整个能量运输过程几乎毫无损耗?!

怎么做到的喂!

“嗯!系统运行良好,能量输送功率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大型能源中心,而且几乎是永久性的!我们的确成功了!

不过,这只是‘火炬1号’,后续的‘火炬’系列会相继从水星基地发射,复数‘火炬’的并联运行也需要继续完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