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页

说到最后,他们着重说明了徐絮受到宰予的影响颇深,所以如果她在写‘孝’的时候能通关,说明她不诚心。

言下之意,是希望彭夫子再考虑考虑是不是要让徐絮进入私塾。

彭夫子听着,也将目光落在徐絮身上,见她神色淡定,忍不住询问:‘你不怕?’

徐絮听着,神情不变,开始她的狡辩,不是,论理,开口就是《论语》中的至理名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她心里当然是不怕的,要是因为她用宰予怼赢了这几位童生,得到面前这位彭夫子的不喜,那这位夫子,她也不喜欢。

虽然在《论语》中,让宰予出名的是著名的‘朽木不可雕也’以及那段服丧三年的对话,听着好像都不是什么好话,但也不能改变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甚至在后世还有追封,可见宰予的地位。

面前这位彭夫子虽然以‘孝’为重,却也不会去全盘否认与他意见不同的声音。

如果是学子的试卷,那他作为阅卷者,肯定是以他自己的主管想法为主,可提到宰予,那就算是他,也是没有资格置喙的。

徐絮每天在学习空间里面对的都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老师,开始还有紧张,后面早已能状态如常,如今对着彭夫子,自然更不会怯场,反而在他的注视下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

话里话外,不外乎是绕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展开,言下之意,她是一个极其喜欢学习的人,所以她愿意去学不同人的思想,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她当初在跟这些童生讨论的时候,是完全站在宰予的角度,那当然要从那个角度出发辩解。

而在考试的时候,她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解题,算是她的思想,要说她是故意为了讨好老师要那么写,她肯定是委屈的,毕竟解题思路千千万,她不过是挑了两个合适的角度解题罢了。

反正她是绝不可能承认讨好老师的。

更何况,作为学生,思维故步自封怎么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