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页

费利佩朝着挑了挑眉毛,努力咽下了嘴里的东西之后朝着孙立恩点了点头,然后用不太标准的中文笑道,“你好。”

费利佩和孙立恩打完招呼之后就又开始往嘴里塞肉包子,那个“肆意妄为”的劲头看的孙立恩眉头直跳,“你……你没事吧?”

“他就好这一口。”刘堂春浑不在意的摆了摆手,“小费这就是看见肉包子了亲切一点,平时吃煎饼油条豆浆的时候他可没有这么激动。”

“豆浆?”孙立恩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过去,“那岂不是有黄豆?您可以搞一点黄豆来发豆芽的嘛!”

“别提了。”刘堂春沮丧的低下了头,没有新鲜蔬菜吃,对他来说还真是一种打击,“我早就问过了,七局这边为了黄豆能屯的时间更长一点,从国内发来的黄豆还全都是灭活的——泡在水里只会臭掉,根本就发不出来。”

刘主任陷入了发不出豆芽的沮丧中,而孙立恩则和手里又抓了两个包子的费利佩走向了白楼。一楼是暂时设置的门诊中心,在遮阳防蚊的凉棚下,援非医疗队的医生们逐渐在这里找到了位置,坐下拿出了纸笔以及血压计和听诊器,准备开始今天的问诊工作。

“小孙你来了?”已经就坐的医生们看到了孙立恩,一个个都像是老熟人一样和孙立恩打着招呼。正在和其他医生们讨论着问题的陈天养看到了孙立恩之后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你小子也被发配到非洲来了?”

陈天养的笑话很快引起了其他援非医疗队医生们的集体抗议,孙立恩是被发配来的,那我们呢?

一阵笑闹之后,孙立恩被引到了一旁的患者分流区。陈天养在一旁道,“今天得麻烦你先干干护士的工作——原本负责分流的本地护士得去手术室见习。”他看着孙立恩和继续吃着肉包子的费利佩道,“你们的工作主要就是把前来就诊的患者分配到内科、外科、妇科和眼科以及传染病科。如果有危重患者,那就直接把人拉到白楼里,立恩你直接带着患者先做初步抢救。”

孙立恩有些迟疑的点了点头,然后问道,“白楼有什么器械?能做什么程度的抢救?”他想先搞清楚医疗队所携带的设备和器械的能力上限,这样才好处理患者。

“只要来了危重症,那就往里面送。”陈天养没有直接回答孙立恩的问题,而是有些无奈道,“咱们医疗队的设备比玛拉蒂港王子医院要好,毫不客气的说,我们现在就是这个国家最好的医院。要是我们都处理不了,那送到其他医院也是个死——只要送来了危重患者就收,然后咱们尽力而为吧。”

第九十五章 尽力而为

尽力而为,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也是对问题可能超过自身能力上限的无奈。作为整个波利坦维亚地区,尤其是大马拉维地区医疗救治水平最高的医疗团队,援非医疗队在这里的作用甚至有些类似于首都那几所最出名的医院在整个中国的地位。这里是学习先进医疗技术,为整个国家卫生体系进行兜底的地方。

事实上,每年的援非医疗队人员组成,也需要参考受援国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波利坦维亚目前严重缺乏基础医疗力量,因此派来的医疗队成员大多是在大内科或者大外科工作的,有多年经验的高级职称医生。并且医疗队此次还非常少见的专门带来了三名护士,其中还有一名副主任护师。至少在临床和护理上,本次的波利坦维亚医疗队的主要援助方向,是帮当地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医疗人才体系。

说的再直白一点,急诊其实并不是现在的波利坦维亚能够设置的科室。急诊医生需要装备的器械和掌握的技能实在是太多,仅凭现在的波利坦维亚医疗人才体系,全国加在一起都未必凑的出来一支能够支援到急诊科去的医生团队。

对于前来支援的医疗队成员们而言,时间紧,任务重是每个人都有的共同感受。医疗队和其他医疗队一样,在当地建立了“导师”制度。每个人带最少一个学生,在两年的朝夕相处中,尽可能的向对方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波利坦维亚的底子实在是太差,他们的医疗体系基本全靠从国外留学回来了的医生们支撑,而国内几乎没有自行培养医疗人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