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页

核聚变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是需要更换燃料的。

在地球上更换原料,已经是有些复杂的工作,放在月球上难度就可以想象了。

另外,不考虑技术授权等复杂问题的前提下,核聚变装置的制造成本也非常高昂,提供百万千万电能动力的建造成本,就达到两百亿人民币以上,再考虑到燃料成本和使用年限等问题,核聚变装置的供能成本,每百万千瓦超过两百五十亿人民币。

这还是不考虑月球更换燃料难度的前提下。

现在的环太阳聚能卫星,每一台能够传输三十万千瓦以上的光能功率,只需要三台就可以提供百万千瓦功率,卫星的制造、发射成本,大概在七十亿人民币左右,后续很快就能下降到六十亿人民币。

一座大型的光能接受装置,最高可以接收两万瓦功率,百万千瓦就需要五十座,每一座的制造成本,大概在一千万人民币左右,五十座就是五亿人民币左右。

压缩单晶硅薄片的成本相对要贵一些,但大致接受百万千万功率,砸下三十个亿也足够了。

每一项仔细的加在一起,利用光能接收转化装置,来制造百万千瓦功率,成本也只有一百多亿人民币,最多也不会超过核聚变装置的一半。

当然了。

光能接收转化技术来充当能源,也有个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装置总重量肯定要比核聚变装置高出很多。

“大概是二十倍?差不多——”赵奕仔细的计算一下,就得出了个预估的数字。

光能接收转化技术需要大量的压缩单晶硅。

这种材料本身就非常的重,大量加在一起的重量,远远的超过了核聚变装置。

如果是在地球上使用,重一些当然没什么,但是用在月球建造基地,重一些也就意味着,需要的‘运送路费’会大大增加。

好在增加的费用,比起‘百亿’单位的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一切的前提还是,能够运送大量的装置、物资到月球表面,并且人员能够到月球表面开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