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7页

……

这是国内拟定好的策略。

反重力研究听起来很高大上,可实际上,空中堡垒没有完善前,或者说,核聚变装置没有完成前,反重力装置充其量,就只是个‘大玩具’而已。

能悬浮,还能怎么样?

因为牵扯到很多的材料技术、精细的制造技术,空中堡垒的完善工作,绝对是个非常大的工程。

更不用说,作为核心的‘反重力核聚变装置’了。

‘反重力核聚变装置’,理论倒是没什么问题,但真正到了设计制造阶段,一定会碰到很多难题,尤其一些是耐高温的特殊材料,国内是没有相关技术的,牵扯到精密加工,相应的技术可能也会有所欠缺。

如果让国内单独完成反重力核聚变装置,理论、设计,都不需要太久的时间,也许两年、三年差不多,但真正制造出来,用时也许会超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这主要是因为材料、精密加工相关的技术不足。

高端制造能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技术水平,就像是顶级的航空发动机,国内也只是依靠赵奕的设计才实现的反超,但在发动机的制造材料、内部工艺上,和国际最高水平,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否则wz-a1发动机的性能,会完全超越其他五代发动机,甚至能达到六代发动机的程度。

j-40,有着最高端的设计,也是因为材料、制造技术等问题,性能只是稍稍超越f-35而已。

这就是限制的地方。

现在投入大量的经费在反重力、核聚变的研究上,依靠自身十几年也很难出成果。

十几年后会怎么样?

谁也不知道。

那么利用基础的反重力技术,交换到需要时间积累的材料和高端制造技术,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