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页

“是吗?”

“哪里的消息?”

“就算有个小厂,我感觉二组也起不来,有一组了,二组……”

“赵院士的水平相当高,如果是他做研发,我肯定看好,但涡扇发动机太复杂,他一个人能顶十个人,也不能自己研制发动机吧?”

“我也这么觉得,估计这次过后,昆仑二组要大量招人了……”

“你想不想过来?”

“过来干什么,我在一组挺好的……”

一大群人谈论的昆仑二组的问题,好多人都表示有机会也不愿意过来,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想法截然相反。

比如,周恺。

周恺是昆仑发动机动力组的组长。

之前赵奕找昆仑组要人的时候,他觉得做高端燃烧室论证没有任何意义,直接派了王志国过去应付,结果很快就听说赵奕的团队,研发出赶超国际水平的高端镍合金涡轮叶片材料,顿时就非常后悔了。

像是刘建昆说的一样,昆仑发动机组的工作,主要是不断修复问题,也就是‘不断和故障做斗争’,可以选择的话,谁都不愿意不断去修复故障,而是去做高端、先进的研发。

周恺嘴里说着,“我肯定在昆仑一组”,心里想的却是,“以后二组扩招,就申请过去工作,跟着赵院士肯定比跟着张刚川有前途”,还有,“真羡慕小王啊!”

不止是昆仑发动机组的人,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的人也希望加入到昆仑二组,因为赵奕在材料研发上,展现了惊人的能力,他带领几个人就完成了k03b的研发,直接赶超了国际先进水平。

首都航空材料研究院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单晶镍方向研发工作就有二十几个人,一整个团队工作了几年时间,都比不上赵奕带着几个人做三个月的研发,其中的差别实在太大太大。

如果赵奕的团队有很多天才,还是能够理解的,但实际上,他的团队值得一提的就只有王志芳和张洪涛,合金材料研发圈子很小,两人都可以说是航空材料研究院的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