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页

论证,进行了一个星期。

一个星期时间相对还是比较长的,因为沈丙河的设计已经投入了实验,也制造出性能提升的成品,就算挨个步骤进行论证,正常也不会超过三天。

这也能看出研发组对于论证的重视。

最开始的速度比较快,赵奕快速去除几个‘对成品性能有负面影响’的步骤,接下来剩下的就是‘不确定’以及‘对性能没有影响’的步骤。

这些有争议的地方,有的甚至要论证一整天,相对时间就比较长了。

其实,也正常。

如果考虑到一次实验的花费,多论证几天争取让设计更严谨就不算什么了。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时间比较充裕,研发组做第一个实验时,并没有足够充分的准备,最主要还是实验材料的采购没有跟上,像是合金研发所需要的材料,市场上是不可能有售卖的,都是从专门的工厂购买的,有的则需要购买进口产品。

第一次实验时的好多材料,都是307钢厂何桂林小组运过来的,后续还要做很多次实验,不可能所有都由307钢厂提供。

所以还是要等。

两个星期以后,一切所需都准备好,研发组马上着手进行第二次实验。

307钢厂、金属材料实验室、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工厂以及何桂林小组,协同开始了高效的运作,最初始的材料在307钢厂生产出来,并快速被运到了金属材料实验室。

在经过简单的测试、加工以后,研发组的所有人以及何桂林小组,就到金属复合材料实验室的配套工厂进行实验。

有了第一次实验的经验,第二次速度就非常快了。

只花了不到两天时间,就已经到了最后一步,赵奕再次决定分成两份,一份采用常规的冷轧技术,另一份则采用更复杂的缓冷技术。

等两份成品冷却到常规温度,就被快速运送到金属材料实验室,研发组合和何桂林小组也都去了金属材料实验室,对两份成品进行最后的检测,负责检测的主力仍然是李荣茂、张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