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8章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1026 字 6个月前

还有一些人的家产本就在城外,城里看似安全,却无立锥之地,这段时间在城里风餐露宿,早就想回自家待着了。虽说城外有些兵荒马乱,但回家总比在城里三天两头混不上一顿饭要强得多。

当然还有另一些人,他们的想法与普通人不一样,大明如今的处境艰难,别说抑制海汉了,现在已经到了要靠低声下气来换取生存机会的程度。既然如此,那只能早做打算,总不能等到大明这条船彻底沉了才想起来跳水求生。

于是陈一鑫这边,最近几天便接到了不少投石问路的拜帖和礼物。

照理说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应该都是些出身不凡的权势人物,自认对海汉有价值,才会设法联系陈一鑫。但从拜帖落款来看,这些人大多是经营各种行业的商人,或是在文化界有些名气的人物,似乎并无官府中人。

不过这种障眼法,陈一鑫又怎会看不穿?

他将这些拜帖交给军情局整理之后,便拿到了另一份名单——这些商人文人的背后,几乎都有朝廷高官甚至皇亲国戚的身影。

这些信息或许有真有假,来试探的也未必真存了投靠海汉的心思,但至少可以说明,明廷已经压制不住京城里的人心浮动了,想早日跳船求生的人不在少数。

这或许也跟近几年海汉在新占领区大量留用原本隶属大明的地方官员有关,例如被海汉定为京城的杭州,就有不少县一级,甚至是州府衙门的官员被海汉留用。

而且两年前朱子安、朱子武这两名德王后裔参加海汉开科取士,随后分别在杭州和金州成功入仕,也算是开了皇亲国戚投效海汉的先例。

既然德王府的子弟都能到海汉去当官,那就说明海汉对朱氏大明出身的人并无偏见。京城里掌握权势的人很多,只要早做选择,多半也能凭借手头的资源,或是个人的影响力,在海汉混个一官半职。

哪怕自己没法从大明脱身,但如果能安排子侄后辈到海汉去,效仿朱氏兄弟的做法,通过考取功名入仕海汉,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得到陈一鑫这个级别的高官保荐,那更是能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