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4章 移民营里的门道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31 字 2022-11-06

不多时长工便回来了,抱了一摞花名册,每一册是一个月度的记录,每一名移民除了姓名性别年龄原籍等基本信息之外,也会注明是几月几日入营,又在几月几日分配去了何处。期间如有变故,如伤病过世,犯错受罚等,也会简略记录在案,以备查验。

刘尚取了近两月的记录翻看起来,见上面字迹潦草,行文也不太通顺,心知多半是马博撰写的记录。果然马博自行解释道:“这移民营就在下一人识文断字,所以这记录也就只有在下来书写,字丑见笑,刘大哥莫怪。”

刘尚笑了笑表示没事,心中却是在想,如此粗枝大叶的登记,也难怪山东这边的移民工作会接连出现问题了。不过话说回来,之前被苏峮踢爆的当事人是军方兼管移民事务的军官,但从中获益的肯定不止军方被查办的那几位。送去芝罘岛移民营的人员几乎都从马家庄这里转迁而去,说起来这边才是大部分移民被海汉接收后的第一站,个人资料也是从这里开始登记,真要有问题,这个地方是肯定逃不了的。

但刘尚也不清楚军方和安全部有没有对马家庄移民营地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亦或是碍于陈一鑫的面子,不好对这个地方下手。虽然他在芝罘岛和陈一鑫这边都没有接到过任何要他调查移民事务的要求,但偏偏他又是个暗探出身,常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无法避免地对这种事保持着极高的好奇心。明知这中间可能会有猫腻,要让他完全不加以理会,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刘尚既然起了心思,看花名册的时候也自然就有特地留意了一下。他自己在移民营里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到过多地的移民营,加之北上一路上听同舱的苏峮讲述了不少移民事务相关知识,因此对于这个领域的了解程度,他肯定是要大大超过马博这种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半吊子。这么仔细一看,顿时便从中看出了不少的问题。

一般来说,就刘尚所知的移民营造假手段,无非是通过虚拟人头数目,亦或是移民已经死亡或判决苦役后不作登记,这类比较粗浅的办法来累积空额,吃掉这部分开支。更高级的一些手段,还可以伪造移民资料,用普通移民去申请特殊移民补贴,或是其他方式的特别津贴。当然这些申请过特殊补贴的移民,会在运送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无法抵达目的地,否则货不对板就很容易会被揭穿了。

前者入手简单,但从单个移民名额头上能够获取的收益比较有限,必须要累积到一定的数目才值得冒风险去做。而后者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并且可能需要多地的移民管理部门联动配合,但收入却是很可观的。比如一个在大明有秀才以上功名的读书人投奔海汉,那么视其才能而定,最高可以申领到的补贴金甚至可达千元,而这个标准定夺权往往就在一线的移民招募和接收机构手中,对那些蠹虫官僚来说,这种操作的收益就比弄什么空头名额来得快多了。

但这个套路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能在一地反复操作太过频繁,否则补贴金申领太多而人又不能到位,极容易引起上级的关注。所以能使用这种高级套路的官僚,往往层级都比较高,能够方便操作多地的移民事务。但真正到了这个级别的官员,愿意为了这点钱冒险的人也很少了,毕竟这种事一旦被揭穿肯定是重刑惩戒,远不如让亲朋好友利用自己手中的信息优势,去做产业下游的牙行中介之类的生意来得稳当了。

所以海汉历年来引进移民的规模虽然庞大,产业也已十分可观,但在中上层的民政官员中却极少会有贪腐案件爆出,出事的多半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基层人员——就比如马博这样的人。

粗浅的造假手段见效虽快,但也不免就会有更多的漏洞,马博又并不擅长此道,刘尚要从花名册中发现些许端倪也没费太多的工夫。翻看了几页之后,他就至少发现了四五条存疑的移民记录。

有鉴于马博跟陈一鑫之间有这么一层曲里拐弯的姻亲关系,刘尚说话也很是谨慎,时不时还得表现一下自己对陈一鑫的“敬仰之情”。他来山东的时日不久,但也已经听说过陈一鑫在本地迎娶乡绅之女的传奇经历,并且也知道这马家庄能够在占领区内得到特殊待遇,一部分原因便是因为利用这桩联姻攀上了高枝,或多或少从陈一鑫这里得到了庇护和照顾。

刘尚在来山东之前对于陈一鑫的状况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在海汉军中年少成名的将领,也是如今在外带兵征战的大将中最为年轻的一人。虽然不算是军中最有权势的几人,但据说执委会对其极为器重,有望会成为今后海汉军挑大梁的人物。因此这次被陈一鑫点名要过来做事,刘尚也是多加了几分小心,待人接物都极为谨慎。

刘尚这话明明是对陈一鑫的吹捧,但马博听了之后也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连连点头道:“刘大哥不愧是京城出来的贵人,实不相瞒,这十里八乡的地方都是将陈首长视作万家生佛一般。当初海汉军没到这里的时候,这登州境内到处都是山贼马匪,饿殍遍地,马家庄周围千亩良田几乎都因战乱而荒废了,我马氏一族原本也已打算举族南迁,还好陈首长带领大军来到此地,将周围地区的流寇剿灭干净,又救助难民,修桥补路,开矿垦荒,让本地重现生机。此等功绩,无论怎么夸赞也不为过的。”

马博说这番话的时候,刘尚有留意观察他的脸色,注意到他竟然丝毫没有伪作之色,看样子也是由衷而发的感慨。

虽然登州官府一直是将海汉人的到来视作入侵,并且为了将他们驱逐出境而费了不少心思,但民众的看法还是与官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对海汉占领区内的民众来说,只要没有与海汉公开作对的行动,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海汉人的到来而受到不好的影响,地主们的土地和粮食也没有被荷枪实弹的海汉兵掠夺,反倒是得到了比官府更为有力的保护。海汉在占领区内肃清武装匪徒,组织恢复生产,救助无家可归的难民,这些事迹可都是实打实的并非依靠宣传吹嘘。

至于在此过程中有大量难民被海汉送往南方海外安置,这在本地人看来也是情理之中的安排,本地的树皮都快要啃光了,不把这些难民送走,难道还眼睁睁看他们饿死在这里吗?能保下性命就不错了,还在乎什么国籍不国籍,再说海汉人所实施的救助并未向难民收过任何好处,也没让他们卖身为奴,这样的仁慈举动就已经很人道了。

当然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海汉人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武力是连官府都无法对抗的程度,除了最初有那么几个不知趣的地主试图组织武装对抗海汉军,到后来本地的民间武装被一一剿灭,官方武装也选择了当缩头乌龟闭门不战,就再没人质疑海汉在占领区内的绝对权威了。可以说海汉占领区内这独树一帜的社会秩序,都是建立在强大的武装基础之上。

只是像马氏族人这样的既得利益者,时间长了立场自然也就逐步偏向于海汉一方,不少人甚至向马博一样,已经隐隐将自己当作了海汉国的人,遇事所考虑的出发点也不再是大明的利益了。

马博一边介绍一边带着刘尚继续在营地中四处看看,刘尚注意到这里给移民安排的劳动内容也是与其他的移民营一样,每人发一把小铁锤敲石子。海汉在占领区内有大量的基建工程,对于碎石的需求量很大,而移民营这些身体尚未恢复到最好状态的难民,正好安排来做这种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对体能要求也不算高的劳动任务。

这种劳动对于刘尚而言并不陌生,他不但在各地的移民营中见过,自己也曾亲手操作过不少时日。在正式获得入境逗留许可之前,他也在三亚移民营里敲过近千斤石子,现在却已经成了有权管辖移民营的官员,这半年的变化让他每每想起来也不禁感叹世事变化无常。